聊摘審議EP09|出發吧!探索的旅程──自主學習的準備和建議
聊摘審議EP09|出發吧!探索的旅程──自主學習的準備和建議
新課綱推廣自主學習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在資訊與知識爆炸的時代裡,學校無法在學校就教學生所有的知識。若能讓高中生在自主學習的時間中,從自己設定主題開始、並每週按照規劃好的進度和方法執行,培養主動學習的熱情,與獨立學習的能力和態度,便能讓學生具備面對未來的社會競爭與挑戰壓力。但若先撇開課綱的理念不談,高中老師、學生與家長目前實際是怎麼看待自主學習的呢?高中生真的有要做自主學習的必要性嗎?
自主學習的三大目標:探索、能力、態度
就審議的結果來說,我們發現高中端普遍認為自主學習經驗和能力的培養,對於高中生在畢業以後的發展與適應都有正面的影響。高中家長、老師與學生對於自主學習的想像,我們進一步歸類成下列三個目標,自主學習的推動應該:
- 幫助學生探索興趣:重點不是馬上直接對應目標科系,而是藉著自主探索,逐步發現自己的興趣與熱忱所在;
- 訓練學生的素養能力:包含蒐集資料、整理資料、批判性思考、推理、邏輯、自主安排、解決問題等能力,乃至與人合作,和互動等社會溝通能力
- 培養學生的自學態度:未來的世界當中,多數人的一生當中可能需要不斷重新學習新的技能,因此,諸如如何自主學習,包含如何「自律」、「時間規劃」,或者「從挫折中學習、改善」,也都是重要的準備。
由於主要的目的是這三點,所以參與者普遍認為,作品成熟和優秀與否,並不該是教學和審查的唯一重點。成果看似「失敗」的作品,在教學上值得鼓勵。新北市有一組老師討論後的說法,就充分表達了這樣的論點:他們認為,政府不應該只宣導成功的作品,重點是引導同學們加入反思,呈現出自己的成長。同樣地,台中也有夥伴們在綜合討論之後,指出自主學習的成果失敗沒關係,還是可以呈現當初規劃和最後實作的落差,並將如何面對和解決困難的故事,以及從中學習到哪些能力表達出來。這代表同學不斷修正、調整自己的自學目標與方法是重要的,這個逐漸修正的過程就值得被記錄下來。
同理,也有許多參與者提出,包含未完成的、未得獎的、以及看似與目標科系無直接關係的成品,都應該可以呈現。舉例而言,台東的參與者在綜合討論後就指出,即使是烹飪,也可以將呈現重點放在「一般性的能力」,像是提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以這一點扣合與申請科系的關聯。為此,就連形式都可以儘量多元,不需要是小論文,包含計劃書、活動企劃、歷程心得、簡報、紀錄表、多媒體呈現都是可以的。
不過,高中的老師、家長和同學們也擔心:大學端真的準備好了嗎?高雄的一位老師就表示:「雖然說失敗的自主學習計畫也可以上傳,但如果真的有些很調皮的學習計畫,儘管能反映出學生的個性,可是大學教授會看嗎?」這其實反映了全國各縣市許多參與者們的疑慮:當高中端想要鼓勵學生去做自主學習,但是如果大學端仍然要看的是像是「小論文」、「科展式報告」這種要由教師高度介入才可能完成的作品,是否會反而有害新課綱推動自主學習的初衷呢?
來自高中端的政策建議:制定審查標準、提供自學資源、確保真實性
有參與者認為,希望未來教育部或大學端能夠提供公定的審查方向、標準或是模板。但也有參與者擔心,提供過多的模板與範本,會帶來成果的抄襲,或是「模板化」等問題。若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參與夥伴們認為:如果把審查重點拉回到每位學生「計畫擬訂和實踐過程」的評比上,就能避免這種模板化帶來的負面問題,也可以保持學生在自主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各校系可以依照自己科系認為重要的能力清單列表,例如在自主學習中,考量學生是否具備「自律的能力」、「自主規劃的能力」、「突破困境的能力」等等,各系自行公布最符合需求的原則,讓還沒有目標與方法的高中生參考。
此外,高中端最常提出的政策建議之一,還包括資源不足的問題。不同身分的夥伴們,都反映了教學現場人力與硬體資源不足。關於老師人力,問題在於現有的教師員額,面對時間負擔與專業能力的雙重挑戰:新課綱下,教師原先就已經有相當龐大的授課和備課壓力,而自主學習時間又並未計入基本鐘點,因此,教師等於必須再額外撥時間指導自主學習。同時,即使是同科的老師、專長也有所不同(比如是不同區域與時代的歷史,或者化學的不同分支),不同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也可能也需要更多的老師、來照顧學生多樣的需求,以免無法有效引導、使得自主學習變成另類的「自習課」。
除了編制內的教師增額之外,另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則是由政府協助引進、媒介或整合更多的外部資源,補足人力,協助學校開出更多樣的引導課程、或提供更全面的指導;而不是只由高中各憑本事、特別是透過校友或家長的力量,向大學或民間尋求資源,以免加重城鄉或「前後段學校」之間的差距。(有關不平等議題,可參考我們之前的文章:你我不在同一個起點上 資源不均Who Can Help?)在硬體設施上,參與者也提出各種設備、甚至空間不足的問題;如高雄就有老師提到「圖書館電腦和空間」不敷使用,也有許多參與者提到實驗室設備也不足以支應,甚至有的學校,所有樂器的自主學習都必須塞到同一間教室,根本無法練習。具體而言,可能的作法,包含政府直接以專案計畫補助,或媒合大學或民間的資源,又或者協調成立校際聯盟;此外,也有許多參與者提出,可以透過網路平台整合各校、甚至外部的課程和其他資源,讓所有學校的學生都可以使用。
最後,有許多參與者擔心自主學習的真實性問題,所以建議大學端未來可以在面試的過程中詢問自主學習的相關問題。這樣一來,既可以更進一步看出同學在過程中的能力培養與試探,同時也可以審核自主學習的真實性。從會後的問卷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分身分的參與者,都有壓倒性的多數(超過四分之三)認為補習班代做是一個可能的問題。不過也有大學端對於自主學習的真實性問題相對樂觀,認為雖然有補習班代作的可能,但在面試的過程一定「問」得出來。(請參考下圖1.)
如果要確實防弊,也有參與者提出可以比照課程學習成果,由教師認證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不過,關於這項建議,根據會後問卷,雖然獲得了家長和大學教授幾乎壓倒性的支持(超過四分之三),但或許是因為教學現場已經的負擔與壓力,尤其是面對前述教師人力吃緊下的限制,以及參考目前課程學習成果認證實行的難處(特別是時程的緊迫、退件的兩難),在高中老師和學生當中,意見就比較分歧,各自只有60% 和 48% 支持。(請參考下圖2.)
老師怎麼引導才不會算「過度介入」?
當然,不論是否要額外認證,高中老師都還有許多可以做、也已經在做的事情,可以有效地幫助同學們準備自主學習。很顯然地,參與者們普遍都反對「過度引導」。不過,什麼樣的引導才算是正確、適宜呢?對此,我們可以從高中端目前實際推行面對的問題談起。
從會後問卷有一個很特別的矛盾點,當許多教育專家認為高中教師不要過度引導高中生、應該讓學生自己探索,但當我們請高中端的參與者評估當前自主學習推行的最主要問題,不論是老師、學生還是家長,最多比例的參與者認為「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動機和能力」。在學生當中,更有超過三成認為自己的學校對他們「太過放任、缺乏引導」。換言之,儘管自主學習是要讓學生培養自學的能力和態度,但卻有相當高比例的人認為,多數學生目前缺乏動機和能力,學校端也缺乏引導的能力。(請見下表1.)
表1. 高中端參與者認為自己的學校「自主學習實施狀況有哪些問題」,依身分(列出前三名,複選,括弧內為選擇該選項的人數占比)
老師 |
學生 |
家長 |
|||
1 |
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動機和能力(54.9%) |
1 |
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動機和能力(42.7%) |
1 |
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動機和能力(34.0%) |
2 |
空間、設備和相關資源不足(34.1%) |
2 |
太過放任,學生缺乏引導(31.5%) |
2 |
老師沒有足夠的專業能力輔導學生(33.3%) |
3 |
願意投入輔導的教師人力不足(31.4%) |
3 |
空間、設備和相關資源不足(27.0%) |
3 |
願意投入輔導的教師人力不足(28.1%) |
究竟該如何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與能力?參與夥伴具體歸納,需要教給學生的包含「計劃、執行、檢討、對策」的能力,在工具上,則可能需要包含「資料檢索、圖表查閱、製作簡報、表達力訓練等」能力。而針對這樣的需求,許多參與者都分享自己學校的經驗,認為如果在高一的階段,先以課程的方式、至少用幾週的時間開設主題式微課程,除了可以引導同學探索興趣、藉此引發學生動機,更可以培養同學的先備知識與技能,讓同學「比較瞭解計劃的方向及執行的方式」、「提供方法課程」。
至於如何促進學生探索的動力,參與者們提出的建議,包含在課程上,可以教導同學「甘特圖」等進度管理的工具,並且以專門的課程引導「執行計畫、如何擬訂計畫」,包含在需要時,協助學生縮小題目範圍或修正題目、確保計畫可行性。此外,也可以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取代直接給出標準答案),以及在心理準備上,更要鼓勵學生嘗試、不要害怕失敗。
不過,當然可能也有些同學已經有相對具體的想法和準備,而就算主題尚未成形,學生之間最初的興趣可能已經有科別差異,因此,有不少參與者建議,讓有明確方向的同學在高一就開始嘗試自主學習,而其他同學則先用課程引導、到高二再開始,也就是「分組、分階段」實施引導,也可能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做法。
總而來說,自主學習不等於放任學習,雖然在審議過程中並沒有直接的答案,但是我們卻發現有一部分的學生,其實是非常渴望被學校教導該怎麼用更好的方法,來幫助他們做自主學習。而有的學校較採消極放任的方式推動自主學習,雖然看似滿足課綱的本意,但也可能會讓大部分的學生在彈性學習時間中感到無所適從。而雖然新課綱才剛實施滿一年,導致學校之間執行自主學習的方法有明顯的差異,不過我們也相信自主學習的方式也會因為高中端持續的相互交流與對話後,在未來能夠慢慢塑造出更好的理念型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