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摘審議EP06|你我不在同一個起點上 資源不均Who Can Help?

聊摘審議EP06|你我不在同一個起點上 資源不均Who Can Help?

2021-01-05

 

  在全台五十場次審議會議當中,幾乎所有縣市的參與者提到了資源不均的議題,擔心108課綱上路後,因城鄉資源及學校資源的差距而產生升學競爭不平等的現象依然存在。討論中明確點出非都會區的學校,較沒有足夠的資源與機會,滿足學生在「選修課程」、「自主學習」及「多元表現」的學習需求、幫助學生有好的學習成果或多元表現上傳到學習歷程檔案。

 

問題一:選修課不足夠、不多元

  「選修課程」是新課綱在課程方面的重要變革之一。普通高中學生三年的應修學分當中,有三成的學分改為選修課程,包含多元選修與加深加廣選修。根據總綱規定,各高中須開設出學生應修選修學分數1.2至1.5倍的課程,亦即若一個年級有五班的學校,須開設六堂以上的選修課程。參與者們認為學校規模及連結校際和校外資源的能力,可能會影響學生選修課程的豐富程度。如台東場的老師所說「西部學校多,可以跨校開共同選修課程,開日文、俄文…各種語言都有。但台東的學校很少,加上選課人數不夠的話課也開不成,可能就只能開國文跟英文。」同時,須肩負起開課及設計作品的老師們,也未必能就近參加新課綱相關的研習或培訓,雲林場有老師分享「我們不是要往北部去,就是往南部走。即使很有心想補足這一塊,我們也真的是非常辛苦。」

 

問題二:與大學聯盟不完全

  新課綱課程另外一項重要變革則是「彈性學習時間」,高中每週須有二至三節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選手培訓或補強性教學等,成果可以上傳到「多元表現」中。在過去實施的一年當中,有的學校讓學生擬訂並執行個人自主學習計畫;有的學校則是單獨或跨校與大學成立聯盟,共同開設微課程供學生選修。常被提及的高中大學策略聯盟包含台北市五校聯盟(北一女、建中、師大附中、中山女中、成功高中與八所大學)、高雄市五校彈性學習聯盟(雄女、雄中、高師附中、中山附中、鳳山高中與四所大學及高雄市圖書館)、台南市四校聯盟(南女、南一中、南二中、家齊高中與成功大學)、桃園市頂尖教育計畫(武陵高中、桃園高中、內壢高中、陽明高中與四所大學),各縣市的合作案例持續增加。針對此一景況,宜蘭場的老師們提到「大學的資源都挹注到都會型的高中學校」;高雄場也有學生分享「明星學校跟明星學校聯合開課,卻忽略了一些社區高中或者是其它私立學校。」參與者們認為大學端的資源若無法均質分配,將會擴大校際及城鄉的差距。

 

問題三:課外活動機會不足、資訊不流通

  除了自主學習及微課程的成果外,學生其他課程外的活動經驗及競賽表現也都是可以上傳到學習歷程檔案中「多元表現」的內容。許多場次都有參與者提到在偏鄉及離島,學生課外探索的機會和資訊都是相對缺乏的。雲林及屏東場的學生皆提到「很多營隊跟活動,都是在中北部、外縣市,我們要專程坐車過去,比較麻煩,還有車資的負擔。」馬祖及金門的老師們更是直呼「我們不是偏鄉,是離島,很多資源沒有像台灣的孩子那麼方便,很多資訊我們這邊的孩子也不一定知道,我們應該怎麼去補救?」學習歷程檔案中,雖已對多元表現設有上傳件數限制,參與者們認為非都會地區探索的機會稀缺、資訊不完整,城鄉差距的問題依然需要面對。

 

  指出問題的同時,五十場審議中的大家也一起思考並提出了多個改善建議方法:

解方一:政府學校一起動,讓教育資源均質化

  針對前文統整的三個主要問題,參與者們建議由教育部及各縣市教育局提供經費,供學校增聘校外師資開設選修課程、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也期待補助偏遠地區學生參加校外活動及營隊的交通費用。

  經費補助之外,促成各方的合作及資源共享,也是改善資源差異的方式之一。其中一項建議是希望由教育部主導,提供地區性的平台,促成高中與大學合作,讓社區高中也有機會上到大學的微課程、由大學生作高中生的數位學伴、接收到大學社會責任(USR)的服務等。同時也鼓勵高中跨校合作、串連社區大學和社區組織,以豐富學生的選修課程與課外活動,基隆的家長們就以台中市教育局整合大學、高中、公共場館所推動的「優遊台中學」為例,認為這個作法可以幫助學生適性學習、擴大學習的地域邊界,值得效仿。

 

解方二:數位化can help

  補助經費及促進高中大學合作之外,完善線上資源也是許多場次的參與者們認為可以改善資源不均的方法之一。由教育部架設網站,一來整合現有或提供更多的開放式課程,讓學生在選修及自主學習上有更多的選擇;二來統一公告對象是高中生的活動、講座、營隊、競賽等資訊;同時也分享課程學習成果的多元範例,供老師課程設計及學生準備作品的參考。

  另外,台中場有高中老師從支援教師的角度提出架設「全國選修課教師資源網」的建議,這個網頁可以線上公告給全國高中,各領域專長的老師和教授及他們可以合作的區域範圍,讓有需求的學校可以聯繫老師協助授課,或是開設教師增能課程。

  就審議中提出的各項建議,教育部國教署回應會補助材料費、外聘教師鐘點及交通住宿費等,支援學校開設校訂選修課程。也將持續透過「高中職均質化方案」,在全國45個「適性學習社區」中,統整區內高中職共享資源,並媒合大學服務團隊巡迴各高中職,提供專業諮詢。招聯會表示會進一步考量教師教學需求,在偏遠地區舉辦教師增能課程。高教司則提到將依學校區位類型及課程差異,規劃辦理高中師生課程學習成果交流平台,讓學生在準備作品,可以有學習及參考的對象,並邀請大學共同參與,瞭解高中端的改變、持續溝通對話。

 

解方三:利用在地資源呈現地方特色

  面對資源不均的議題,台東場的學生提出另一種觀點:「或許我們是可以和北部學習,但怕這樣(作品)變得單一化、沒有多元。是不是我們可以把台東或是東部獨有的東西呈現給大學端看。」南投場的學生們也提出類似的看法:「像台中和南投這兩個地區一定有資源分配的問題,我們想到的解決方法是利用在地資源,例如探訪中興新村、或是製作原住民文化的口簧琴,(這些)是很有意義的事。」這樣的意見也與跨身份共同討論出的呈現共識相呼應:作品可利用學校特色課程所延伸的主題探索,或是以自身興趣出發,與社會議題連結深入探討,都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教育資源不均的議題一直以來都備受討論,108課綱的課程調整,加上大學入學審查重心轉移至校內學習活動,也帶給非都會地區高中在「開設選修課程」、「與大學合作自主學習」及「參與多元表現活動」的新挑戰。五十場審議會議中,參與者們不僅建議由教育部主導,提供經費補助、與他校和大學連結合作的機會、線上課程及資訊平台等,,高中端也能夠以「呈現在地特色」作為解方之一,讓新課綱作為改善不平等的契機。你我雖不在同一個起點上,卻可以共同面對並改善資源不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