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伙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審議成果發表會新聞稿
作伙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審議成果發表會新聞稿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作伙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
審議成果發表會
新聞稿
為因應111學年度起大學申請入學,學生將可從「學習歷程檔案」挑選資料成為備審資料的一部分,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承辦之「作伙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於七月開始,在全國各縣市舉辦五十場「審議會議」,每場邀請高中老師、學生、家長、大學教授,討論各方在實施學習歷程檔案所遭遇到的問題及困難,並針對學習歷程檔案中「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高中端如何呈現,及大學端如何審查,進行充分的交流討論。作伙學團隊於昨日11/12(四)舉辦審議成果發表會,由計畫主持人林國明教授主持,進行計畫執行之成果說明,同時,邀請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朱俊彰、國教署署長彭富源、招聯會執行秘書戴念華,針對審議計畫所蒐集到的意見進行座談討論。
五十場審議會議,計有高中老師、學生、家長及大學教授超過1350人參與,有八成以上參與審議的高中老師、大學教授,以及近六成五的學生、家長支持以學習歷程檔案取代現行備審資料,並有超過九成的高中老師和大學教授,以及八成以上的高中學生和家長,認為學習歷程檔案經由學校老師認證更具有公信力;另外,調查也顯示學習歷程檔案可以顯現學生在紙筆測量以外的多元能力,讓大學校系從多元的評量中找出適性的、具有潛能的學生,肯定108新課綱的精神。
審議中不管是大學教授,還是高中老師、學生和家長,大都認為大學端在審查時,應該同時重視生產出成品的過程,要記錄學習的心得和反思,而不只是看最後做出的成果。同時大學在審查課程學習成果時,應該重視素養性的一般能力,而不只是學科知識。不管任何身分,大家最重視的一般性能力是「界定問題和解決問題」。其次的能力是「邏輯推理」、「溝通表達」和「團隊合作」。大學教授們則表示,由於這些能力是跨越科系的,許多校系重視的,所以「沒有定向」的學生,不必擔心高一、高二所做的課程學習成果和後來選擇的校系沒有學科知識的對應關係。即使做出課程學習成果的學科,和後來申請科系的領域沒有明顯的對應關係,只要能清楚說明這份學習成果展現什麼樣的能力,以及志趣轉向、領域選擇的過程,反而能夠讓教授認為學生對自己的能力與特質有清楚的認識,也有不斷反思自己志趣的態度,而受到青睞。
審議會議中也蒐集到高中老師、學生和家長在學習歷程檔案的實施過程上遇到的問題以及擔憂,他們提出建議方案,希望教育部做出政策回應與制度修正來改善問題。作伙學團隊彙整五十場審議會議的討論成果,並針對108課綱中的學習歷程檔案新制,向教育部提出十個問題以及建議的政策修正方向,包含:
一、上傳檔案放寬容量限制,提升上傳系統穩定性。
二、延後上傳期限,保留充裕的學習時間。
三、尊重學生自主性,不強迫上傳檔案。
四、改善教師員額不足,增辦新課綱研習課程。
五、提升學生資訊能力,補足各校硬體設備。
六、教師認證強調真實性,不必過度介入內容。
七、大學提供準備指引,重視學習歷程檔案。
八、建立課程學習成果呈現方式建議,加深高中與大學對話。
九、改善資源不平等,呈現多元地方特色。
十、深化新課綱精神,避免落入升學的功利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