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伙學:110年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發表會

作伙學:110年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發表會

2022-02-24

  作伙學團隊於今日(2/24)舉辦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發表會,由計畫主持人林國明教授主持,分享110年度50場審議會議的成果,內容以審議討論的共識性意見,搭配高中作品實例呈現。同時,邀請教育部高教司周弘偉專門委員、教育部國教署林琬琪專門委員、大學招聯會王友聖組長、大學招生專業化計畫主持人鄭雯教授、臺中市立清水高中黃偉立校長、臺北市立中崙高中姚涴菱老師,及臺灣物理學會郭建成教授進行交流及回饋。

  110年度五十場次審議會議共計有1,123位高中老師、學生、家長、及大學教授參與。其中,高中師生及家長來自全臺各縣市247所不同學校,大學教授則來自31所不同大學,領域涵蓋所有十八學群。

  綜合110年度50場次審議會議問卷調查與審議討論的結果,作伙學團隊彙整成「#作伙做學檔-#課程學習成果呈現建議」手冊。此手冊除了協助高中端了解大學端審查課程學習成果的原則,也期待對高中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有所助益,落實108課綱的精神。手冊內容將帶領大家深入瞭解,一份理想的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在呈現做法上的六大指引,以及六大類型作品製作時應注意的事項,並提供大量的作品範例,讓大家能有更清楚的參考依據。

 

|作品呈現六大指引|

#1 展現素養能力

  培養學生素養能力,是108課綱的重要精神,大學端多數科系皆重視學生解決問題、批判思考、邏輯推理、團隊合作、公民素養、溝通表達等能力。建議在作品中以具體事例,說明自己運用或學到的素養能力。像是透過詳細記錄學習或製作的過程來呈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藉由寫出個人想法,呈現批判思考以及邏輯推理的能力。

#2 作品需有摘要

  作品的開頭要應有整份作品的摘要,讓教授可以快速認識作品。內容可以包含:課程進行方式、選課或研究動機、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及心得反思。篇幅不用太長,簡要地指出作品想要呈現的重點即可。

#3 交代作品脈絡

     作品開頭應說明「這是什麼作品」以及「為什麼製作」,除了放上作品名稱、課程名稱及課程單元,說明作品與課程的關聯性外,也要寫出挑選作品主題或製作這份作品的動機。

#4 凸顯個人的獨特性

  建議大家在作品中強調自己特別的地方,以從「看起來都差不多」的作品中脫穎而出。例如從自己的興趣或生活經驗發想主題、對資料或主題的獨到見解,或甚至是將探究結果延伸應用在日常生活,都是能具體展現個人獨特性的內容。

#5 需注意真實性

  作品真實性指能看出作品是確實由學生完成。建議大家在製作作品時,清楚區隔出老師提供的架構內容,以及自己的執行操作與收穫;也應確實附上引用資料來源,並區分引註內容與自己的想法;若上傳團體報告,務必說明自己在團隊分工中的貢獻與個人想法。總的來說,越完整地交代製作的過程,便越能說服教授「這是自己做的」。

#6 作品有重點經整理再上傳

  作品篇幅有限,建議同學在整理作品時,不必全部都上傳,挑選自己有興趣、有意義的上傳即可。若要上傳多主題、多單元的內容,記得說明主題之間的關聯性,或是說明挑選這幾個主題的原因,讓教授看到作品的重點。

 

 

|六大作品類型呈現建議|

  此外,手冊亦就「學習單」、「課堂活動成果」、「實作作品」、「實驗紀錄」、「專題報告(含小論文)」和「綜整式學習紀錄」這六種最常見的作品類型,分別以學生實際完成的作品為範例,來說明每一種類型的課程學習成果,在呈現方式上常見的問題,並對「怎麼做才符合六大指引」提供具體建議。

#1 學習單

  學習單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建議經過整理再上傳。包含:選擇多份上傳時應挑選有興趣或具啟發性的單元、記得撰寫心得反思、若字跡不清晰、行距過近、解析度過度,也建議可重新謄打或以截圖附上說明。

#2 課堂活動成果

  課堂活動成果通常是由老師規劃課程內容或主題,要求學生完成指定的任務,所完成的作業,如:閱讀或參訪的心得、程式語言練習紀錄、生涯探索作業、學習筆記等。較常見的問題是沒有交代作品脈絡。而心得反思也建議可與摘要和脈絡一起放在開頭,呈現個人收穫、延伸思考、上傳原因等。

#3 實驗紀錄

  實驗紀錄較常見且嚴重的問題是實驗紀錄中缺少實驗數據,以及實驗的結果與討論。建議同學在說明實驗使用的器材、列出實驗的步驟之餘,還要針對實驗的數據進行有條理地分析,解釋實驗結果如何能夠回答最初的問題。同時也建議應在作品摘要說明呈現重點、解釋課程與實驗的關聯,以及對應到的原理概念,讓教授快速掌握做這個實驗的用意。

#4 實作作品

  實作作品形式多元,包括影音檔、網站、美術作品、文學創作、機器人程式設計等,可將學生運用的多元媒介能力展現給大學端。要注意的是,上傳的檔案中除了放上作品本身外,也需要說明課程背景、創作的動機或理念,及心得反思。內容較長的作品也建議善用截圖輔以文字說明呈現重點。

#5 專題報告(含小論文)

  專題報告是針對特定主題進行探究的作品,大致可分為查找資料類的作品、探究報告、及小論文三類。專題報告需要確實附上資料來源,呈現學生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若能提出個人觀點,更能展現獨特性。小論文呈現時,建議除了放上成果本身,亦可放上學習的過程,以及心得收穫。

#6 綜整式學習紀錄

  綜整式學習紀錄是將整學期「多主題、多單元」的作品,包裹在同一份檔案中上傳。比較常出現的問題是缺乏不同單元之間的關聯性,或是挑選這些單元的理由。建議在摘要和作品說明中講解整份作品的主軸,透過一個完整的敘事將各個單元串起來,以呈現個人完整的學習和成長過程。另也建議在作品開頭加上目錄,輔助審查教授理解整份作品的編排與思考邏輯。而篇幅較長的綜整式作品,則建議將心得反思放在最前面。

 

 

|高中端及大學端交流回饋|

  針對作伙學團隊分享的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臺中市立清水高中黃偉立校長及教育部國教署林琬琪專委皆表示肯定,認為此手冊提供結構化的說明,對於高中端素養導向的教學和學習有所助益。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王友聖組長也表示,作伙學團隊提出高中生作品應包含摘要及脈絡性說明等建議,與招聯會「三重二不」審查原則相呼應,且切合大學審查需求。臺灣物理學會郭建成教授亦建議可將相關建議提供大學審查參酌使用。

  臺北市中崙高中姚涴菱老師分享,在審議現場與其他參與者共同討論出教學設計的新做法,包含:設計電子化作業以減輕學生轉換檔案成本、引導學生在自然科作品中融入跨域的人文關懷、依照學生年級提供階段化學習任務等。另外,招生專業化計畫主持人鄭雯教授提到,大眾關切的大學端審查方向,目前部份校系已公告在系網頁上,而所有校系也最遲將於4/1(即3/31個人申請一階結果公告後)公告。

  教育部高教司周弘偉專委則表示,透過審議討論及提供作品呈現建議指引,除了化解高中師生「可以怎麼做、教授怎麼看」的問題,同時也讓大學端提前看到新課綱教學所產出的作品,有助於研擬更合適的審查標準。而高教司會持續結合招生專業化計畫,把高中育才及大學學才對接在一起。

  最後針對「高中生在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有哪些地方容易卡關?」的問題,黃偉立校長及鄭雯教授皆提到,許多學生在將課堂中完成的學習檔案,轉換成提供給大學的審查資料時,常無法清楚有脈絡地說明學習軌跡與成果,導致呈現內容零碎。這個轉換過程所需要的後設思考與表達能力的訓練,需要高中老師們的引導。計畫主持人林國明教授也提醒,已上傳的作品可能有不甚理想的地方,可以在申請前再檢視自己的學習經歷和作品,參考作伙學提出的六大指引,好好撰寫「學習歷程自述」。

 

  作品呈現建議的完整系列文章,已陸續上傳作伙學網站,再來也會釋出「作伙做學檔: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手冊完整版供各界參考,歡迎大家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