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摘審議EP04|走過高中三年 為自己說一個好故事
聊摘審議EP04|走過高中三年 為自己說一個好故事
在下午場的討論中,除了針對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作品的呈現與審查原則形成共識,也有許多參與者針對三年後學習歷程檔案整體的呈現,包括作品的勾選、綜整心得和學習歷程自述的撰寫提出建議。以下是作伙學從中整理出來幾個大學及高中端共同討論出來重要的呈現與審查原則。
呈現素養能力,重質不重量
首先,在勾選上傳作品時,大家最常問到,最後勾選的作品,是不是一定要有跟申請科系有明確學科知識對應的關係?如果沒有相關成果會不會就對申請不利?經過五十場討論後,我們得到的結論是,不論是課程學習成果或是多元表現,都可以盡可能與申請科系相關。如果沒有對應申請學系的學科知識作品也沒關係,可以呈現符合申請科系的特質或是一般性能力。舉例來說,一般性能力如邏輯思考、解決問題、團隊合作等等,是很多不同科系都重視的素養能力,也因此呈現一般性能力的作品就不會有無法對應申請科系的限制,同時也會是系所重視的申請資料。
而勾選多元表現作品應要重質不重量,重點在於作品能不能呈現學生探索過程及個人特質。此外,根據會後問卷的統計結果顯示,有高達九成的教授認為「多元表現的綜整心得可以看出申請的學生具備系所重視的特質與能力」。也就是說,雖然每個科系都可能會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論呈現什麼資料,最重要的是最後必須透過「綜整心得」和學習歷程自述將這些經驗串聯並與科系做連結,才能讓學習歷程檔案更有說服力,後面也會再進一步談到審議中討論到重要的撰寫原則。
重視多元探索的過程
另外,在現場也很常被討論的一個問題是,很多學生在上高中後都還處於探索階段,還沒有明確興趣、不確定自己未來志向,擔心在多方嘗試的情況下,最後累積的修課紀錄或作品可能缺乏連貫性,造成最後申請上的不利。甚至也有人提出志向大轉變的擔憂:「如果原本一直很想要念法律系,在第三年時突然改變志向想念電機系,沒有相關的修課紀錄或作品可以呈現怎麼辦?」對於從未定向到定向、定向後轉向的學生,我們在討論中逐漸形成共識,認為學習歷程檔案的審查應重視學生多元探索、了解自己的過程,因此不論是從未定向到定向或是定向後轉向的學生,只要可以擅用學習歷程自述,說明自己如何從未確立志向到最後確定選擇申請這個科系的探索過程和想法就很好。在清楚說明探究與轉折過程的情況下,其實反而更能夠凸顯學生反思、修正的能力。
而針對多元表現的綜整心得、學習歷程自述如何撰寫,我們也蒐集到一些意見。整體而言,參與者們期待學生們書寫的重點在於具體、簡潔地綜整自己三年學習過程中的收穫與省思,連結個人的探索過程,並透過呈現個人特質與能力清楚說明「為什麼想申請該學系」及「為什麼適合」這個申請的科系。簡單來說,利用說故事的方式串聯學習歷程、個人特質與申請動機,就會是一個很好的呈現。
具體而言,綜整心得和學習歷程自述的內容如何撰寫,我們從審議的成果中整理了三個重要的元素:
- 串聯三年學習軌跡與成果,呈現個人特質和故事
首先,有系統地串聯每個作品的關聯性是必須的。在綜整心得的部分,可以先針對成果性的作品(如志工時數或是競賽成果等)多加說明,有老師舉例可以善用How(如何做)、Why(為什麼做)、Know(學習、收穫)三個元素說明該項成果與個人興趣、潛能的關係。更重要的是,應串聯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關聯,寫出探究興趣的過程,同時大家也期待可以從中看到學生個人特質以及自我省思。在學習歷程自述裡,則可以針對勾選的課程學習成果做總結性反思,例如綜整從高一到高三的有哪些成長或轉變,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如何發現自己對特定領域的興趣與熱忱。
除此之外,在彰化場次也有老師提出「迭代精神」,意即透過說明同一個課程或者是研究計畫,從高一到高三探究過程中失敗、來回修正、改進的過程,呈現出同一領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狀況。對於較早確立志向的同學來說,這是一個可以呈現自己針對特定相關領域加深加廣學習的方式,不僅能讓資料審查者清楚看到學生的學習軌跡,亦可以展現學習熱情。
- 寫出個人故事與科系關聯性,表達申請動機
針對三年學習歷程做統整及反思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能進一步將這些經驗與申請科系做連結,說出申請動機與和科系的適配性。雲林場次的參與者就做了一個比喻「要讓教授像看地圖一樣,了解自己書審資料與科系之間的關係。」想像自己是一個導覽者,透過書寫關聯性,去引導教授看每一件作品和經驗所構成的學習地圖,寫出「在什麼經驗裡我逐漸對某個領域開始產生興趣」,以及「經歷哪些學習,使我具備符合科系想要的能力或特質」,如此描繪自己一步步走向生涯志趣的軌跡。另外,若能說明自己面對該領域已經做了哪些努力與嘗試,亦是呈現動機的好方式。
參與者們也強調,將個人特質與申請科系做連結也很重要,學生可以針對科系凸顯自己的個人特質,在現場有老師舉例,假設學生申請師範大學的數學系,數理能力就不會是絕對的評分標準,如果可以多加針對系所期待學生有的人格特質書寫,例如強調自己與人互動的能力,會讓資料更有說服力。
- 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展現獨特性
幾乎每個場次團隊也都會聽到「撰寫時要有個人亮點」、「了解自我優勢,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呈現資料」或「須展現自身與競爭者間的差異」等意見,這都是在強調每個人學習歷程檔案能展現自己獨有的故事。針對此點參與者們提出幾個具體的建議方式,在新北場次有組別認為可以透過描述自己的成長背景與環境,並與自己的學習表現和成果做連結,以此區分個人與其他申請者的差異;雲林場次則提到,多加利用自傳強調個人條件與限制(例如城鄉資源差距),並說明在此限制下做出多少努力,亦是呈現個人特色的一種方式。在南投場次也有一位音樂系的教授在組內分享,曾看過學生在備審資料中描述在照顧失智家人過程中發現音樂治療的療效很好,因此想要學習相關領域專業,帶給家人多一點幫助。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寫出個人獨特的生命經驗,並進一步說出這些經驗如何形塑自我的能力,能讓申請資料有亮點,也更能強化自己想要申請特定科系的動機。
最後,在書寫時要注意,考量到教授通常需要在短時間內審查大量的申請資料,文字敘述必須掌握具體、簡潔兩個重要的原則,應避免流水帳敘述,不需要為了擴充篇幅而放上與申請科系或展現個人特質無關的經驗,只要掌握最核心想呈現的故事、凸顯亮點就可以。
總結來說,學習歷程檔案到了高三申請前該如何呈現,參與者們雖然還沒有實際操作的經驗,但透過五十場審議會議的討論經驗,讓高中教師、學生、家長與大學教授透過充分的意見交流後,共同形成這些具體意見,認為呈現與審查上應重視的原則為:重視學生多元探索的過程、個人特質能力與科系的關聯,以及個人獨特性。希望這些原則與相應的做法能幫助大家在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時有更清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