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嘉義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815 嘉義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8

0815嘉義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問題

解方

  • 高中端
    1.老師課程、作業設計宗旨與學生作品呈現有認知落差,在「作品完成度」跟「真實性與學生自主性」之間難以取捨,不知如何與學生溝通?該如何訂定認證標準備?
  • 課程開始時清楚說明課程目標,結束時做總複習和回顧,確認學生對課程目的有完整的了解
  • 設計檢核表,協助學生自我檢視

Ex:具備反思心得、真實性、獨特性

  • 高中端
    2. 學習歷程與老師盡責與否被畫上等號,學生擔心沒有上傳學習歷程檔案影響學期成績,每個老師都要求做學生歷程檔案(以加分方式誘導),造成學生負擔過大
  • 要求老師不要把學習歷程檔案暫存的空間當成老師們放置作業及評量作業的平台
  • 利用教學研究會,在學期開始前就先盤點老師們的作業量,評估是否造成學生過大負擔
  • 高中端
    3.學生有不斷重製使作品更完美的現象,選擇在高三重作完整的作品,導致上傳期限一直拖延、花費太多時間在同樣一件作品
  • 指導學生如何整理,不是一直累積就好
  • 大學端
    1. 教授們對於作品的想像和評分標準落差大
  • 如果無法明確掌握大學教授看到什麼,不如反過來協助學生更具體在學習歷程檔案中描述所學到的、共通的素養能力(Ex:資料統整等)
  • 就高中端與大學端交流的經驗,發現每個大學教授看重的重點都不同(EX:理科教授著重研究能力,期待看到研究報告的作品、人社科系教授著重反思能力),依照科系、類組所看重的能力做課程設計,讓不同專長的老師去協助學生準備
  • 高中端多與跟教授做溝通,提醒教授高中端的現況以及學生能力的多元性面向
  • 大學端

(前一屆狀況)學生備審資料弱,但還是考上了,目前學習歷程檔案真的在升學過程中有足夠重要性嗎?

  • 大學端在書審的時候有嚴格規定看不到學測成績,因此兩個評分會是獨立的
  • 大學端除了學習歷程檔案外,還有面試,因此高中老師看到學生資料差,學生還是有說明的空間,不等於大學教授的接收
  • 和學生做清楚的溝通,不要讓學生覺得過去的個案可以推翻學習歷程檔案的重要性(還是有因為備審資料不佳在面試獲得低分的個案)
  • 學生端
    1. 學生上傳非課堂指定作業(Ex:可能是補習班講義),老師難以確認真實性(很確定不是課程的內容,但不知道能不能夠退件)
  • 不是課程內容,應該要上傳到多元表現,因為老師認證的重點是在於「內容是老師要求的」



第2桌(家長)

問題

解方

學生端

1)不清楚作品的品質標準


2)高中學生沒定向,不清楚自己的未來志向

學生端

作品的品質標準:

  1. 高中提供學習歷程範例,協助學生準備
  2. 教育部與大學提供清楚的作品範例、審查條件

孩子還沒定向:

  1. 高中開設探索課程,或善用網路資源(老師可以多介紹相關資訊)

家長端

1)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認知不清楚,資訊量不足

  • 教育部缺乏針對家長做宣傳
  • 高中缺乏與家長互動

家長端

資訊不足

  1. 教育部舉辦說明會或在線上宣導學習歷程檔案相關資訊
  2. 高中端舉辦說明會,以班級為單位,讓家長能夠參與和瞭解學生準備學習歷程檔案的情況

高中端

1)課程準備不足

  • 課程內容過於單一
  • 修課人數太多


2)資源不均(南北差異:北部有的高中能夠與大學合作、微課程、營隊)

課程

  1. 提升課程修課人數或增設課程
  2. 運用線上平台(後續會提出)

資源不均

  1. 硬體:學校提供硬體設備租借,政府提供補助讓中低收入戶擁有硬體設備
  2. 軟體:運用線上平台(後續提出)

大學端

1)標準不清楚

2)真實性是否能辨認

3)會不會看課外表現 (家長提到「營隊迷思」,大學端多大程度看重參加過該系營隊這樣的課外表現)


審查標準:運用線上平台(後續提出)


真實性:

大學端透過面試進行確認作品真實性

系統端

1)重考生:學習歷程檔案是否能夠修正?


教育部提供修正指引,讓重考生有彈性做調整。

 

公開線上平台

整合高中、大學、教育部

1.高中端:跨地區性整合課程資源,包含各校特色的課程

2.大學端

  • 說明審查原則與標準
  • 提供具體範例:各系歷程檔案指引範例
  • 高中合作的相關課程/課程影片檔

3.教育部:宣導學習歷程檔案相關介紹、政策更新



 

第3桌(學生組)

 

問題

解方

許多同學作品上傳後忘記再做件數勾選,導致最後沒有任何作品

省去作品上傳系統後額外勾選的動作

系統以年份限制,學生轉向後無法再做修改

  • 取消上傳時間限制(不要用年份去限制),讓學生製作完所有作品後,高三還有機會統一製作,針對科系重新上傳作品
  • 讓學生自由選擇要製作備審或學習歷程

件數調配問題(科目綁定課程,只能上傳該科目)

不限制每個科目的上傳件數,讓學生自由分配

如果要同時上傳社團和幹部經驗簡介容易達到件數上限

  • 學習經歷可以合併上傳,不佔用額外的上傳件數
  • 幹部相關經驗可以合併到幹部經驗上傳,不佔用多元表現的件數

影片上傳容量不夠用

  • 在作品中放上影片連結,並且用螢幕截圖的方式搭配文字敘述
  • 希望還可以再增加上限

百字心得

  • 增加字數限制
  • 許多人除了百字心得外,也會在作品檔案中會額外放入自己的心得,可能造成不公平的現象

  • 達到共識百字心得字數可以提升到2-300字,比較能夠完整呈現過程和想法
  • (未有適合解方)

探究與實作分配問題(社會組不想上自然探究與實作)(自然組轉組後缺乏社會探究與實作相關的作品)

  • 大學端放寬審查標準
  • 讓學生自己調配探究實作的節數

專題課安排採用填志願序的方式,學生無法選到自己適合的領域

事先調查學生意願,讓學生自由選擇。依照學生喜好開設課程。而不是先開設課程再讓學生去選擇

老師為了讓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各科都分派許多作業,或是硬性規定綁平時成績,導致學生負擔過大

老師可以提供作業,但是讓學生彈性選擇、自由調配時間運用

老師對於108課綱、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方向認識不足,無法給予學生指導

提供老師講座、研習來增加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認識

自主學習時間意義不明,沒有達到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效果

自主學習時間

  • 開放時間讓學生自由調配時間地點
  • 學校指派該科目的專業老師給予學生指導
  • 不一定要指配老師,學生可以透過自主學習時間主動學習,針對自己需求請教相關老師指導

大學端素養能力指引不夠明確,學生不清楚製作方向

能提供實例、製作學習歷程的架構

審查資料坊間代打問題

加強審查坊間代打的情形,而不是因造假問題限制學生提交審查資料的方法

百字心得抓不到方向

(未有適合解方)

資訊落差和資源不平等(學生缺乏管道獲得校外的參與經驗,只能從同學之間口耳相傳的方式獲得資訊)

希望高中端(例如:輔導室)可以提供相關資訊、定期更新,提供學生使用




第4桌(學生)

問題

解方





高中老師資源分配不均,或是老師給予的課程學習成果的作業比較不用心

  1. 希望透過高中校方的控管,讓各科教學品質更平均
  2. 增加老師堂數,滿足想學習的學生
  3. 特殊班希望比照普通班方式教學(目前課程不同、考卷不同)

課程學習成果如何製作?

  • 如何呈現討論
  • 知識、過程比重
  • 準備的作品份量是否足夠
  • 上傳作品是要各科還是分科上傳
  • 太依賴老師給予的模板
  1. 希望高中給作品範例、目錄
  2. 老師給多元一點的模板、作品範例,就不會僅限縮單一形式
  3. 把未來想要去的科系跟課程內容結合

有些高中沒有給資料,學生在製作學習歷程的時候會有點茫然

  1. 將資料公布在學校的校網或是以信箱發送,讓大家參考
  2. 從國中開始宣導關於學習議程的知識,讓大家提早熟悉,與高中課綱做出連結
  3. 高中將大學審查資料(例如:各系「學習準備建議」)放上校網;大學端要設立升學專區

老師對於學生在課程上的延伸不給認證,但課本上的自我延伸探索是否算是一種課程成果?

應該允許一些延伸學習的內容,放寬審核標準,不要只限定能做課程內容,亦可解決高中老師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作品流於交作業的形式,造成高中端老師、同學雙方的壓力(現行規定10件上傳件數,並非硬性規定,學生及老師仍會以10件為目標)

  1. 大學校系明確規定注重科目
  2. 作品加上自己的心得反思、心路歷程或是課程上的延伸
  3. 縮減現行規定的學習歷程上傳件數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本組分享類型:小論文、課程活動成果、綜整式學習紀錄
  • 共通要點及其具體作法
  1. 格式排版主題要能明確的讓教授一眼看出此作品在寫什麼,內容與主題相扣
  2. 獨特性如果是團體報告,大學端會希望看到個人在其中的角色
  3. 學科知識學生自我探索能力和專業知識的呈現都很重要,大學端還是希望可以看見學生的專業學科能力

(EX,歷史系除了希望看到學生摸索自我的過程,也會希望學生對於歷史專業知能、研究方法的能力,若接受到一份報告,還是習慣的以研究的角度檢視)

素養能力作品明確標示和看出學生的素養能力

  1. 高中端會強調讓學生的學習過程真實性呈現;並且會鼓勵學生上傳跨領域的作品,可以看出共通的素養能力
  • 各作品類型
  • 小論文(1件
  1. 過程:學生自己摸索、形成問題意識、研究環節如何設計與推進,及反思心得
  2. 內容不宜太多,重點需要標示;內容可以挑選一個有興趣的主題出來發揮;與報告主題無關的課程內容不用都放進去,因為教授不熟悉課程設計
  • 綜整式學習成果(1件)
  1. 學科知識此種報告呈現的是學生自我探索的素養,並未呈現出學生的專業知識,大學端還是希望可以看見學生的專業學科能力(EX,歷史系除了希望看到學生摸索自我的過程,也會希望學生對於歷史專業知能、研究方法的能力,若接受到一份報告,還是習慣的以研究的角度檢視)
  2. 學科知識教授和高中老師不見得有能力對內容做評論,建議可以思考從國外的議題探究回歸到台灣本土的相關問題反思
  • 課程活動成果(1件)
    1. 格式排版建議可以將學習過程與反思心得分開呈現
  • 術科課程成果內容建議
  • 該學習與申請系所的關聯性:EX,可以描述、分析與欲申請科系之間的連結,例如學習過程、對現有相關科系的認識、學習計畫、該領域相關流派的認識...等。
  • 學習前後的能力差異,是否展現出該領域的學習天分
  • 思考:如以一個外行人看待這個作品,該作品是否會引起讀者對該領域的興趣?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學習歷程檔案內容與欲申請校系之間的對應困難
  1. 過去備審資料是在高三製作,已經有明確志向跟針對特定科系製作,但目前的學習歷程檔案很難預先準備好跟科系的連結
  2. 目前高中端作法上會強調完整的過程記錄和真實性;大學端如何審查這樣的作品,建議如何呈現?
  3. 目前備審資料有趨同的現象,對大學教授來說也難以判斷學生的獨特性

  1. 過程期待看見學生對該學科有熱情、學習意願,大於學科知識

--高中端:在選擇議題上保留學生的自主性,從其中可看出學生學習熱忱及興趣

  1. 可以從大學端提供的素養能力參考指標去做準備
  • 反思心得在大學端期待看到的是什麼?在高中寫作訓練上方向無法與大學端期待銜接

希望看到具體的內容,而非抽象的形容詞,自傳部分可以著重個人經歷對於學生於該科學習上的啟示;不要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真實性

  • 學生個人難以完成一份完整報告,高中多會以分組報告,會建議學生如何呈現個人獨特性和貢獻?

可以忠實呈現團隊合作過程中的討論、衝突和解決,這也是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素養能力

  • 小範圍的個人探索過程與有得獎認證的作品,何者較受青睞?

兩者在呈現上沒有衝突

  1. 有得獎作品在最後的心得反思、自傳等環節上也可以提出
  2. 設計和藝術學門看重創作性,可能會更看重如何更具體的描述個人創作過程、想法
  • 素養能力如何具體標示出來,讓教授讀得懂?

1)在作品的末端或開頭摘要列點式的呈現我的素養能力

2)素養能力用類似索引(標示出頁碼、文字加底色)的方式連結到作品片段內容,以證實學生確實具備該能力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作品類型:專題式探究成果(PPT)綜整性學習紀錄(word 文字/圖表分析)

作品形式

1)先不提供固定的作品格式/形式,學生先針對想要探討的議題與興趣,結合所學進行探索;最後再思考如何呈現。

2)可能的做法:高中端提供檢核表,讓學生思考自己想要呈現的能力,再去想要用什麼方式呈現,提供檢核表再由學生自由運用展現特色。

*原則:在一定的框架下,保留學生發揮特色的彈性

格式排版

1)作品呈現的重點原則:

  • 字型字體易讀
  • 大綱與標題
  • 段落式
  • 架構清晰

2)運用圖表、照片,進行文字敘述

3) 作品中使用的現成模板只是呈現的工具,使用過程必須回到作品本身進行思考,想要呈現的重點、個人特色為何?搭配使用


完整性

1)作品應具主題深度與學習脈絡

2)蒐集到的資料與分析結合

3)學習成果以呈現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過程為原則,並不是要呈現固定的形式

獨特性

1)學習歷程檔案可以更佳開放展現個人獨特性、熱忱、風格、素養、成長背景

  • 可以透過他人的作品比較出差異,襯托出個人的特色、獨特的想法
  • 紀錄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過程中一步步經歷所帶來的思考

過程

做法

  • 小插圖呈現思考脈絡
  • 呈現學習的過程,從無到有,然後反思整個過程
  • 高三時運用綜整性的心得針對申請的不同校系進行作品的回顧與反思

真實性

1)高中老師用引導的方式讓學生發揮個人特色,不對作品介入過多

2)作品附上資料來源;訪綱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 反思心得如何寫?
  1. 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闡述,結合課堂所學,並與作品進行連結,展現個人的特色。
  2. 大學端審查時,百字心得應該是引導,不該是學習歷程的標準,教授應該知道百字自述是起點,也要進到作品當中理解完整的內容。



第3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過程

  • 呈現一般性素養能力,讓學生作品可以跨領域使用
  • 提出自己的優點並加以佐證
  • 呈現作品歷程(先跟學生說明課程目標、請學生書寫學習目標,並在期末設計表單讓學生做檢核)
  • 教授偏好成功的學習成果,如果有失敗的作品,可以著重在反思、修正歷程,來反應真實性(在自主學習心得提到要改進什麼、並額外寫一篇心得統整遇到的困難、可以如何解決)

完整性

  • 成果、歷程、學習目標都應清楚表明
  • 作品若能從高一到高三接續修正可以展現能力發展(但可能會侷限在特定領域,無法展現多面向能力)
  • 高三的作品應展現作品深度
  • 附上檢核表來檢視作品是否展現出大學端想看到的內容,並在報告內容呼應檢核表中提及的能力

獨特性

  • 老師只負責幫學生做檢核,應該用引導的方式給予方向,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想看到什麼內容
  •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亮點,只要把邏輯思考的脈絡清楚呈現出來就可以展現一定的獨特性
  • 可以連結欲申請科系,針對未來走向做延伸

素養能力

  • 應呈現下列三項素養能力:邏輯思考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造力
  • 寫出困難與解決方法

格式排版

  • 清楚呈現動機、正文、心得、參考文獻
  • 標註出作品重點
  • 把心得放在檔案的最前面
  • 把作品精簡化、標示重點,並把完整的作品內容檢附在最後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 學生不會上傳真正能夠呈現學習歷程的成果

高中老師:讓學生自由選擇想呈現的能力、科目

學生:除了跟隨老師腳步外、也要著重在歷程和自發性想法

  1. 數學科專題難以用書寫方式呈現
  • 如果數學科作品真的做不出來,可以用跨科的方式去呈現
  • 將數學和其他科目做合併
  1. 如何引導學生做綜整式學習紀錄

盤點式找出學生想呈現的課程重點

  1. 該不該給學生模板?

(雖提倡不要給學生模板,但實行上有難度)

老師以漸進式提供架構來刺激學生想法,等學生有方向後就讓他們自由發揮

  1. 老師該如何執行跨領域課程?

老師可以先行利用小組模式整合,討論出決策再去指導學生

  1. 期初便把自主學習課程進度列出來,可能會少了許多彈性空間

時間排程滾動式修正,修正過程亦可呈現學習歷程

  1. 家長不知道該如何給予小孩協助製作學習歷程

學校有給予資源協助,家長不用太擔心,可以從旁協助給建議

  1. 學生定向不足,如果發現高一、高二製作的作品都不適合,最後審查階段連一件完整作品都拿不出來的該怎麼辦?
  • 秉持重質不重量的精神,如果把三件作品做的完整便已足夠(學習歷程檔案的初衷:可以記錄每年的心路歷程)
  • 取消上傳六項作品的限制,減少學生心理壓力。讓學生自由分配、有多一點的選擇
  • 可以先試想希望呈現的內容,不能憑交差了事的心態製作作品
  1. 針對沒有定向或到高三需要轉向的同學,該怎麼去呈現學習歷程檔案?
  • 比起學科能力,更應該著重在通用的一般性素養能力(例如:邏輯思考能力等)
  • 專注課程成果就好,壓力不用太大



第4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組分享作品類型

課程活動成果綜整性學習紀錄


素養能力學科知識並重

  • 從課本延伸加深加廣的作品中,學到了什麼素養能力
  • 純敘述獲得的素養能力可能稍嫌單薄,還是希望能結合學科知識
  • 建議可以參考108課綱核心素養的內涵(三面九項),列出學習到的素養
  • 在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思考:
    • 是要培養什麼能力
    • 培養能力採取了什麼過程
    • 其中的反思:學到了什麼,對於什麼比較有興趣

完整性

  • 寫下作品的素養能力、學科知識與高中課程及大未來申請科系的連結,可以直接具體的列點
  • 寫出實作研究的過程,一開始的發想到後續的成果(上課、做實驗)
  • 以相片記錄活動過程,也能藉此展現素養能力(例如:人際溝通、團隊合作)
  • 仍需依照要申請的科系取向書寫內容,作必須的取捨(避免不必要的過程敘述)
  • 課程活動成果科學研究報告中,研究過程、數據、結果的呈現精簡即可,精準的描述

獨特性

  • 作品(例如:學習單、課程活動成果、學習筆記)若是比較統一,強調學生與他人的差別
  • 學生必須要有自己的個人反思,才是在作品中比較特別的部分,可展現獨特性
  • 團體報告中的個人貢獻,學生在分組中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分工,對未來申請科系較有加分作用
  • 課程活動成果強調語文能力,以該語言書寫課程學習成果

摘要 直接列出重點,摘要、能力、過程反思

格式排版 盡量條列式簡單整理,列出重點

其他 可以將照片或佐證資料整理成連結進行補充,讓教授可以點選有興趣的部分閱讀

可能的困難

解方

如何確保作品真實性?

  1. 提供佐證(研究中的過程、反思),證明是自己做的才會採納。例如:提供影片、對話紀錄等等
  2. 面試的時候檢視學生有沒有針對科系做準備,教授也會以歷程檔案的內容進行問答

社群網站上的資料(FB貼文、IG貼文)若是跟學習歷程有相關,是否能附上?

  1. 可以以圖片的方式直接放在作品中
  2. 成為作品的佐證資料

課程延伸的內容是否能作為課程學習成果的展現?

  1. 老師想法:不確定是不是學生自己作的,因此不給予通過。建議可以放在多元表現,包含非修課的作品展現。
  2. 教授想法:大學各校系的作法不一,在課程上延伸的部分也可能可以算在課程學習成果
  3. 學生想法:以課程主軸為主,加深加廣部分選擇放在多元表現
  4. 家長想法:請老師訂定主題,以此延伸的作品,可以做為課程學習成果

作品份量如何才適當?

學生、高中老師可以換位思考,建議大約10-15頁,摘錄重點即可,重要的內容優先呈現(做過什麼、與學科關聯、反思心得)

高一、二還沒有定向,要如何在準備時敘述作品與未來科系的連結?

  1. 希望大學端對於學生的探索性多點肯定,例如:文組也採納自然科學探究報告,寫出其中對應的能力
  2. 因為課程學習成果至多上傳三件(每個科系),也可以在定向後再選擇要上傳哪件作品
  3. 推薦網站collego探索興趣,讓學生早日確定性向

如果有老師認證過的學習成果,是否還需要付上佐證資料?

各校系情況不同,在各系的簡章都會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