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新竹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821 新竹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8

0821新竹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問題

解方

高中端

  • 老師認證標準不清楚/不一致
  • 備課困難:一門課要花多少比例在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 多舉辦相關課程、研習,讓老師有明確標準可以指引學生
  1. 主科授課專注於課程內容:利用多元選修、彈性課程時段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2. 學生利用彈性時間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3. 理工科:藉由探究實作課程時段,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學生端

  • 定向與定性問題
  • 家庭背景資源落差
  • 能力落差問題:文字、自我表達、遵循課堂要求
  1. 盡早讓學生定向(幼稚園、國小),進行生涯規劃、性向與職業探索。
  2. 朝向多元探索,讓學生嘗試不同的事情,讓資料庫充實,將來想要呈現時有較多的選擇。
  3. 應該開設相關課程,補足資源落差問題(硬體、軟體),讓學生更可以知道如何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大學端

  • 審查標準原則不清楚
  • 希望提供溝通平台:高中、大學端相互交流,產生統一的原則,並且要讓所有將來參與審查者清楚知道原則為何。

作品

  • 內容真實性(老師介入多少?代作問題)
  • 排版美編是否需要?
  • 呈現作品的結果還是過程?

  • 呈現學生真實情況與特色,重視學生自主性
  • (代作問題)仰賴大學端審查時檢視
  • 回歸到審查原則指引

 

第2桌(家長)

問題

解方

學生端


  1. 高一新生與家長不了解學習歷程檔案制度,不知如何下手準備

  2. 學生目標不明確,不知道要從何準備歷程檔案,缺乏生涯探索資源

  3. 小論文製作/校外比賽負擔過大

  1. 學生文字能力不足,影響作品呈現

    1.

  • 希望教育部提供學生及高中校方階段性指引,每階段該做什麼準備
  • 先了解學生未來可能採取的升學管道,再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做規劃
  • 學生暑假期間上網了解各大學校系、自我探索
  • 協助學生參與多元活動,包含科展、校外營隊、志工等等
  • 老師、學校網站協助傳播活動資訊
  1. 參考網站資源(ex.中學生論文網、臺北市科教館),依據比賽/論文要求進行製作量的分配
  • 家長與老師同時協助文字能力的訓練,和孩子做溝通
  • 課程學習成果由老師進行把關

大學端

  1. 不知道學習歷程檔案在審查中的配分,難以準備,也擔心認真準備的成果白費
  • 希望大學給予明確的歷程檔案項目占分比重,在結果上也能詳細列出檔案得分
  • 期待審查端重視同學完整的過程呈現

家長負擔

  1. 多元表現的部分,學生爭相參加校外活動(例如大學、私人營隊),造成家長時間、金錢上的負擔;也可能造成城鄉與貧富上的差距
  1. 不一定要參加校外營隊,可以多蒐集比賽獎狀、參與提供時數證明的校內外活動(例如比賽、講座)

 

第3桌(學生)

問題

解方

高中端 缺乏製作指引

  • 不知道作品形式如何呈現、架構如何設定
  • 不知道呈現的重點是哪些
  • 過少的提示讓學生無所適從,但內容格式上嚴格的限制(例如要求小論文的格式)對學生造成過多負擔
  • 將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融入課程的授課中,而非學期末一次提供
  • 指示作品需包含的指標元素,但不要直接規範細節與內榮
  • 開設一門課程輔導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有專業統一的師資負責

高中端 資訊破碎不一致

  • 學生獲得資訊的管道多元但破碎且單一,不夠多元
  • 講座、研習資源有限,學生間能獲得的資源、資訊並不平等
  • 多方訊息對學習歷程內容的說法不一致 ex:同樣作品兩位教授給予的改正方向不同
  • 建議架設統一的資訊平台,提供一致的資訊與歷程檔案製作的方向指南;並按科別、作品類型提供範本
  • 建議學校統一提供更多學習資源(如:舉辦講座)


統端系 缺乏回饋機制

  • 作品上傳過後只能知道認證通過與否,無法得到評價,不知道該份作品的好壞
 

系統端 缺乏修正機制

  • 作品上傳認證後無法修正,若學生後來有想要改善的部分,必須請老師退回作品才能重新上傳
  • 建議增加學生重新修改上傳交件的功能,但是要有期限次數限制

高中端 班級間資源不平均

  • 老師對不同班級提供的資訊有落差,對學習歷程的重視程度也有異
  • 特殊班別(如:體育班)的課程資源與普通班級有落差
 

大學端 作品挑選標準

  • 不知道最後的三份作品該如何挑選
 

 

第4桌(學生)

問題

解方

系統端

上傳容量限制太少

  • 放寬文件檔容量限制,提升到6MB(目前4MB)

學生端-準備時間不足

  • 學生負擔重,尤其對升高三的學生(要同時兼顧學測、學習歷程檔案、線上課程)
  • 對升高二的學生來說,又要準備學科,又要做學習歷程檔案,課程學習成果比較來不及準備
  • 學校提前公布作業,並給學生更多安排時間的自由
  • 利用老師提供or自己準備的模板,節省準備時間(配合學校的上傳時程)
  • 學生自己要加強時間規劃的能力(例如:利用零碎時間思考要製作什麼內容)
  • 可以先思考好作品架構,回頭在準備時,也比較省時快速

大學端-不清楚大學如何看待作品

  • 不確定大學老師是否會想看到跨領域的作品(例如:學生想申請電機系,同時有畫畫的興趣,電機系老師是否會想看到繪畫的作品)
  • 對於性向不明確的同學,由於不清楚未來要讀的科系,也不確定大學要看什麼作品,因此只好什麼作品都先做
  • 參考大學校系網頁上建議呈現的能力、特質
  • 第三方交流平台提供諮詢
    (例如(1)ig提供模板協助製作,(2)臉書交流社團)
  • 創造更多與大學教授當面溝通的機會,可以透過以下三種方式
    • 學生直接與大學老師接觸(例如:參加作伙學)
    • 高中老師與大學交流,老師再告知學生
    • 學生與第三方機構的交流
  • 提供範例

高中端-老師提供的協助

  • 各科老師介入程度差異大,部分老師(如物理科的外聘老師)對課程學習成果了解不足,進而導致指導不足
    (1.老師有派學檔相關作業,但沒有指導如何應用到作品上 2.老師沒有派學檔相關作業)
  • 學生先主動準備作品,再徵詢老師意見
  • 多利用課諮師的資源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作品類型:課程學習成果;專題式探究成果


素養能力

1. 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展現動機、發現問題、如何解決

做法:以上述三點為作品呈現主要原則

文科:運用小論文的格式/一則故事做為啟發

理科:專題探究作品已有清楚的格式


2. 資料查詢和處理的能力:文獻查詢,與資料對話/說明因果

做法:運用圖片或照片、表格整理、內容摘要(文學作品) + 文字說明(呈現歸納、統整與分析的能力)


3. 觀察能力:對於議題現象的掌握和理解

作法:清楚的描繪討論的現象,運用插圖呈現變化的過程、心智圖描繪脈絡歷史背景


4. 團隊合作能力:

做法:說明分工為何?個人在其中的角色為何?參與了什麼


5. 多元性與學科知識:跨領域(這桌做法例子:紅樓夢結合心理學,藝術作品結合生物學)


過程//真實性

做法面向:心得(說明資料蒐集、如何做、過程改變了什麼)

1.呈現前因後果

作法:可以跟日常生活或是學科知識多做連結 ex:紅樓夢可以跟曹雪芹個人際遇做連結

2.學習到什麼?:說明困難和挑戰,不一定只把成功的地方呈現出來,呈現不好的結果/失敗的經驗

3.未來的期待/展望

4.備註完整的資料來源

5.團體報告:分工為何?個人在其中的角色為何?參與了什麼?

 做法:分工表;照片;運用心得說明個人的參與過程與反思


排版/美編

1. 不需花俏,內容更為重要

2. 圖表說明結果(在探究實作更為需要)

3. 易讀性為主要原則:運用標題、字體(12-14)、間距、用詞用語適當即可無需誇飾;換位思考,假設自己為審閱者,那麼大概不超過14的字體大小較為適當

可能的困難

解方

跨科準備作品:備課上有困難

(未討論)

分工表:無法忠實反映分工狀況

上傳的作品不要全部繳交團體報告,可凸顯個人能力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對應素養能力

  • 在檔案呈現參考教育部三面九項素養,提出內容中有符合的部分
  • 可以先思考自己的優點,不需要一次滿足大量素養能力

排版方式

  • 以列點、下小標方式,整理較多的文字敘述,審查端較易閱讀

學習的前後對比

  • 期待在檔案中看到同學學習後的進步和成長
  • 作法:
    • 課程筆記加上心得,排版上醒目提醒,有自己做筆記的獨特方式
    • 文字敘述說明前後的對比→列點整理
    • 以英文科作品為例,展現對字彙、閱讀理解的掌握

呈現分工

  • 呈現團隊合作能力,也需展現同學個人付出與和組員差異
  • 作法:
    • 大型/完整作品 : 可以用分工表,明確說明同學負責的範圍、貢獻和詳細方式(例如:如何找資料、碰到什麼問題與解決⋯)

獨特性

  • 審查端可以由比較,看出個人特色
  • 作法:
    • 強調自己整合、系統性能力作為個人獨特性
    • 著重在遇到的困難與解決的方式、以自己的興趣和熱情所在連結其他外部資料,不侷限老師給的題目和資料 
    • 透過學習動機展現獨特性 :
      • 開放主題的自主研究 :以學生個人經驗、生命歷程體驗的出發作為動機,凸顯個人特質
      • 非開放主題(老師指派):能夠對老師提供的資料和主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批判;自己延伸網路資料,強調自己有興趣的領域與學習動機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學習單加上個人心得反思,但內容籠統,較難呈現出個人獨特性
  • 小組分工在篇幅較小的學習單中難以呈現
  1. 勾選作品盡量以能夠清楚呈現個人特色、能力特質的作品
  2. 三份作品中至少能有一份展現個人特質
  • 在作品中延伸外部資料,對於同學而言可能會是負擔,且學生缺乏找資料的能力,無法有效使用品質較佳的資料
  1. 在高中加入查找資料的課程
  2. 可以參考具同儕審查論文資料庫(ex.華藝資料庫)、品質佳的報章雜誌,取代未經查證的網路文章或是碩博士論文網
  • 一百字簡述的摘要內容與作品內容重複,是否有必要?
  1. 簡述撰寫建議類似論文摘要,主要是對作品的重點描述、簡介,篇幅較短的作品確實可能與作品內容的重複,也提醒可能因此無助於展現獨特性
  2. 也可著重描述重要性、背景、自身啟發,了解內容也連結未來
  • 同學繳交與課堂內容以外(自行發想)的作品,需要老師認證?
  1. 事前與授課老師討論
  2. 在作品中多加強調內容與學科的關聯性



第3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過程
    • 作品要呈現學習過程的完整性
  • 完整性
    • 從動機到反思的完整結構
    • 心得的順序要在前面加強重點還是最後保持作品完整?
    • 摘要後的簡短心得可以放在報告最前面,綜合型的完整反思心得放在最後
    • 資料的呈現要附上查找、判讀的過程而非直接丟資料上來
    • 無論格式,呈現分工、素養、過程才是關鍵的要素
  • 團體能力-獨特性
    • 強調個人在團體報告中的貢獻與收穫
    • 在團體報告的最後加上個人心得
    • 敘述性的列出分工內容,最後再加上總表一覽
    • 可以更具體描述個人在各報告投注的比例,讓教授看到學生能力與關注的面向
    • 加上個人在報告中不同於他人的部分(心得、過程、學習地圖)
  • 素養能力 
    • 對現象提問與關注社會議題的能力
    • 資料蒐集與判斷
    • 一般、共通性(例如簡報、操作電腦)的能力外,個人在學習過程訓練的學習能力

可能的困難

解方

完整性

  • 不知道架構如何設定(如:心得的位置應該放在哪裡?篇幅應該多長?)
  • 全部都是用小論文的格式,是不是會太單一不夠多元?
  • 綜整性的課堂學習成果又該如何呈現?
  • 各個章節的順序、篇幅並不一定,建議在前面加上目次就可以方便閱讀者閱讀
  • 要加上動機,並且呈現完整的脈絡、個人具體的能力收穫、個人心得反思
  • 架構呈現可以調整,重要的是呈現過程

獨特性(團體分工)

  • 分工如何呈現?
  • 要在學期末再往回紀錄分工會有點困難
  • 團體報告可以上傳不同版本嗎
  • 每個環節都很重要,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寫出來,盡量詳細
  • 形式不一定,可以列成一張表,也可以散在各個環節
  • 也不一定要是分工,也可以是心力投注的比例
  • 同一份團體報告,各個成員可以上傳不同的版本
  • 必修課的動機如何呈現?
  • 可以寫出針對這份報告題目的動機、企圖心
  • 也可以簡單呈現就好,著重在呈現其他部分

 

第4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心態相關

  • 用心認真的報告,所有老師都一定看的出來
  • 可以先思考想要呈現給大學端的內容(或是大學科系看重的能力),再設計作品,但不必特別迎合某個學校、某個科系
  • 心態:做作業並非交報告,而是為了自己的學習

過程

  • 架構:
    • 課程/作業背景介紹、製作過程、心得、未來可以進一步衍伸的行動
  • 製作過程的展現
    • 以每周的進度表呈現學習的過程
  • 心得撰寫相關
    • 心得製作時,學科知識、素養能力的成長都可以並重
    • 心得反思應包含的內容:個人動機、優缺點、老師同學的回饋,並同時重"質"也重"量"
      • 質:呈現遇到的困難及克服過程,並適度和特定學科/課程內容做連結,以避免籠統、空泛
      • 量:可以參考學校選課手冊上強調的能力,並且比較選課手冊上的學習目標與最終的學習成果
    • 心得處可以多舉實際例子描述學習內容,而非過多心情上的形容詞
  • 跨科系的作品:在省思的地方可以更可以強調自己想呈現給大學端看的特質,讓大學老師明白這份作品呈現的意義
  • 學習單:可以貼在簡報/word中呈現(左邊放學習單掃描檔,右邊放學習單內容的說明)

素養能力

  • :從作品的內容延伸思考對自己生命的影響,以展現自我省思的能力
  • 作品內容之間要具有連貫性,以展現邏輯的能力
  • 多描述為什麼,例如:選題的依據、思考過程...等,以展現思考的能力

學科知識

  • 對於作品內相關專業的學科知識提供簡短的介紹
  • 學習單/實驗記錄:老師提供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針對特定議題進行探討

真實性

  • 手寫的作品可以證明是學生自己做的
  • 以照片展現實驗的過程
  • 以批改過後的作業呈現,而學生可以再補充修改過後的作品

獨特性

  • 希望可以看到個人特色(例如:以自己生活周邊的事物做為作品的主題、編排架構的方式)
  • 善用學習歷程自述的地方,將自己的作品連結至申請的科系,也可以多思考自己學習的方式、邏輯為何
  • 可以參考同學的心得,比較自己和別人的差異

格式相關

  • 以目錄展現作品重點
  • 用紅字標示重點
  • 提供簡報、影片連結供大學老師參考(但提供連結時,可以用圖片的方式呈現,以吸引老師點入觀看,且需要確認連結正常)
  • 影片呈現最多1-2分鐘
  • 可以用摘要的方式在一開始呈現作品重點

可能的困難

解方

每位學生的積極程度不同,不一定所有學生都能夠做出很好的作品

  • 老師提供教學指引,但不硬性要求學生一定要做到100%(只會要求心得)
  • 把課內作業和學習歷程檔案脫鉤(學習歷程檔案不強制上傳,僅當作加分)

文字敘述的限制:

  • 若文字敘述能力不佳,要如何僅用書面的學習歷程檔案,就完整呈現學習過程、個人優勢?(尤其是課堂口頭報告)
  • 素養能力相關的心得不容易撰寫(例如:社會議題參與)
  • 若完全仰賴書面報告,將難以確認真實性
  1. 除了文字,利用多元媒材/管道輔助,如照片、流程圖、口頭報告影音檔、面試
  2. (關於素養能力)可以提供一些證明,例如:比賽證明、活動證書等
  3. 學生在生活中找機會多加強表達能力、多閱讀書籍,便可以加強自己的描述能力

分組報告時,學生會直接將團體報告直接作為自己的作品上傳

要求學生補上自己的學習心得,並描述學生自己負責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