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彰化場 上、下午海報整理

0808 彰化場 上、下午海報整理

2021-11-08

0808彰化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問題

解方

學生端-不清楚上傳系統操作

  • 多元學習類別多,不知道如何分類
  • 以為服務學習會由高中端幫忙上傳,導致沒有上傳

高中端

  • 由課諮師與導師合作,多協助學生理解學習歷程檔案,或是由導師擔任課諮師。

學生端-沒有學習動機

  • 學生不積極,不能把成績跟作品綁定後,就無法督促他們有更多產出
  • 沒有上傳件數的最低標準,導致學生上傳率低落
  • 學生的未來目標不明確就沒有做學習歷程的動機,學生如果抱著不管怎樣一定有學校念的心態就不會努力

學生端-沒有學習動機

  • 建議可以結合作業抽查,或是學生自己尋找做學習歷程檔案的意義
  • 老師表現出支持學生的態度,學生也會感受到老師的用心,會變得比較主動
  • 學生如果有自主權的話,動機會變得很強

學生端-學習歷程到底該如何呈現與紀錄

  • 不知道如何幫學生挑選適合的學習歷程檔案
  • 如果學校制定統一的作業模板,雖然可以幫助學生順利產出,但沒辦法突出獨特性
  • 100字摘要應該如何寫?教授喜歡的摘要會長什麼樣子?
  • 分組作業或討論該如何用學習歷程檔案的方式記錄?而且學生認真時可能會忘記邊做紀錄

學生端-學習歷程該如何呈現與紀錄

  • 可以一次出很多份作業讓學生挑幾件上傳,就算都有給公版,學生選擇上傳的作業也會不一樣,可以減少重複的可能
  • 照片的選取應該要跟整份作業想表達的核心相關,不要放無意義的照片
  • 讓學生在作品中表達出自己的動機很重要
  • 分組作業時讓學生的分工有其中一項是負責做紀錄
  • 出學習單就可以讓學生在討論後留有紀錄
  • 一次段考後就帶學生一起回顧上課的內容跟反思,讓他們記錄下來

學生端-學習成果的品質如何把關

  • 審核不能要求作品品質後,有問題的作品無法幫學生修改。
  • 學生作品的品質老師難以掌握
  • 太隨便的作品就算符合真實性的原則該認證嗎?
  • 學生製作的學習歷程檔不精緻,照片模糊或是有影子
  • 學生不會寫學習成果100字摘要,拍照不會拍重點,不懂得如何呈現重點

學生端-學習成果的品質如何把關

  • 高一的作業先當成練習用,幫助學生培養基本能力
  • 摘要的寫作可以讓學生用核心素養當作關鍵字來延伸
  • 教導學生不要把心得反思寫成悔過書,不要只抒情,要強調學習到的知識
  • 可以用委婉的理由告知認證不成功的理由,幫助學生修改作品
  • 老師可以自己在心裡訂出原則,例如修改兩次後不管品質如何都讓學生上傳
  • 在課堂上分享優良作品,用同儕壓力讓學生願意自動自發的修改。
  • 判斷該學生是否願意配合修改或是作品是否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這類的作品再花時間幫忙修改就好

大學端-不清楚教授如何審核學習歷程檔案

  • 學生作品的好壞其實很主觀,也不知道教授會不會認真看
  • 跨領域的學習歷程檔案教授不知道會不會接受
  • 課程以外的補充對教授來說是否可以接受?是否可以加分?
  • 教育部宣布學生如果沒有學習成果可用,可以用備審資料的方式呈現,但是不知道會如何審查
 

高中端-老師不積極

  • 有些老師不願配合新課綱的改變,犧牲學生權益。

高中端-老師不積極

  • 可以用教師社群共備作業改善這個情形

 

第2桌(學生)

問題

解方

  • 高中端
  1. 高中端老師不夠熟悉制度,對大學端的要求也不了解
  2. 有些高中老師對學習歷程很排斥,認為學測分數還是取才重點,課程仍然是針對考試準備,而非以課綱為主軸。
  • 有網站或管道先讓老師對課綱有充分了解
  • 每個學校有2-3為種子教師,充分理解課綱內容,利用這些老師教導其他校內老師
  • 提供學生資源,提升學生自主性,避免過度依賴老師
  • 強調學習歷程檔案分數占比和重要性
    • 可以比照模擬考的方式,在其中一次模擬考與學習歷程檔案搭配成績去試試看「模擬申請」
  • 大學端
  1. 大學端想看到什麼樣的作品
  2. 不了解大學端認定參考格式和抄襲的標準
  • 可以選出範本作品提供下屆學生參考
  • 標準設下的調整應該注重公平性,要以平均學生都能達到的作品為主(例如:避免選擇有競賽的作品)
  • 個人解決:自己消化資料、重新思考後,避免同樣的句子;文末記得附上網誌或提到的著書。
  • 應在高中教育包含針對學術引用的教學
  • 學生端
  1. 在作品中呈現獨特性與真實性的困難
  • 強調自己學習的「過程」
    • 例如:附上筆記、老師評語、發想心智圖,跟照片紀實
    • 透過反思與收穫的深入,來表示自己是主動去學習
  • 老師也要尊重學生的所得,不應是直接讓學生抄著做,而是給個方向或大綱,內容上讓學生自己去思考
  • 未討論
  1. 學生自主性不足
  2. 學測與學習歷程佔比的討論


 

第3桌(學生)

分類

問題

解方

系統端

100字簡述

1.篇幅不足,英文100字元非常短

2.不確定呈現的形式

1.請教育部明確提供100字的用意到底為何

2.增加容量並字元數量計算方式

上傳容量過少,影片等檔案上傳不易

1.希望可以增加容量

2.如果是影片,可以做一個word,裡面放一些截圖跟連結

高中端

有些老師只認證自己出過的作業,以及代課老師能認證的時間不足

1.設置一個統一的審閱單位

2.代課老師的認證期限可以延長

3.公布教育部、學校、學生個別的作業時程,讓各單位有彈性繳交、認證的作業時程

學校引導的不夠,高一的時候不知道要提交什麼樣的作品;課程提供的引導不足與不均,老師提供單一、固定的主題,

導致大家做出來的差不多,缺少自主性

1.學生多找老師詢問相關資訊

2.希望師資可以多獲得新課綱的研習

資訊不夠透明:

1.學生不知道教授的評分標準

2.學生不知道學習歷程的形式

3.學生不知道會不會完整閱讀學習歷程

1.大學端可以提供制式的宣傳影片,記錄教授整個審閱的過程

2.希望可以公佈評分的準則

學生端

學習歷程評分配置對不同學校有動機的差異

(還未有解方)

不確定反思要針對作品本身還是製作的過程

內容的部分大學教授一定更了解,認為教授是想看學習過程的反思跟心得

 

第4桌(家長)

問題

解方

  • 學習歷程的截止時間和各高中訂定的上傳時間是否應該統一?
  • 系統截止日和老師訂定的作業死線不要差得太遠,一方面在準備學習歷程上時間充裕,避免學科考試和學習歷程的死線衝突,一方面也在截止時間前可以修正。
  • 學校老師應該如何設計課程,才可以一方面減輕孩子壓力,一方面有充足的引導?(未充分討論)
    • 孩子時間壓力
    • 老師引導不足(1. 高中內部資源分配不均,例如特殊班可以獲得更多引導,不同的老師可能給予的資源不一。 2. 公立學校好像比較少引導?3. 學習歷程認可標準?可能牽涉到老師有沒有要和老師修正討論,還是就直接認證。4. 城鄉資源也有差距,屏東的經驗看來老師都引導不足)
    • 學習歷程疑慮:哪種形式的學習歷程更理想?學習單形式的學習歷程是教授要看的嗎?
  • 學校老師應該如何設計課程?才可以一方面減輕孩子壓力,一方面有充足的引導。
    • 希望老師可以提供一個方向、格式或範本(但老師覺得應該要更自由)
  • 跨領域成果定位:以家長觀點來思考,希望大學端可以怎麼認定跨領域的成果?
    • 大學端一定表示不會有嚴格要求,「可以表現不同領域能力」,但審查現場是否如此?大學系所已提供希望採計的類別(能力指標)→但應該要更清楚的公告升學指引(應該怎麼呈現特定能力或特質)
    • 大學端如何採認學習歷程(是和自己科系有關更好嗎)?學生怎麼挑升學的三件作品(要和該科系多相關)?孩子需要先定向才知道如何準備升學?
  • 以家長觀點來思考,希望大學端可以怎麼認定跨領域的成果?
    • 現在的學術領域強調跨領域的能力,跨領域能力應該在升學時也要被重視。
    • 學習歷程的準備應該倡導多元學習,在高一時可以廣泛的探索,並培養基礎的能力。
  • 可否修正學習歷程的作品?(未充分討論)
  • 學習歷程的內涵是當下的能力、特質、興趣的展現,但「修正」可能會抹煞掉孩子在這三年中成長的軌跡。
  • 課程並無延續,學習歷程檔案的面向不完全一樣,可能無法展現成長。教授只會看見三件,也很難捕捉成長。
  • 不能修改的話,在反思、心得的部分新增上傳,這些文字就可以呈現反思(也可能透過100字簡介展現)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格式排版

摘要、排版清楚,教授審查能快速抓到重點

排版不是審查重點,內容更重要

條列式內容及重點highlight應精練

篇幅應注意精簡

放圖片之外,應注意清楚文字說明

不用堅持一定要非常精緻的排版


素養能力

希望能從動機、內容比較、反思心得等,看到學生的批判能力

除了老師的作業安排規劃外,可以多增加內容以展現自主學習能力

以實例、生活化經驗來呈現領導能力,以及與科系的關聯

 

完整性

及排版應注意正確性及清楚呈現

若一份報告中有多主題或跨領域,應注意主題間連結

提出問題,也寫出解決方法及未來方向

 

綜整式學習紀錄:要注意不同單元之間的連結


獨特性 

動機可以連結生命經驗

反思心得、內容可以連結未來發展、志向,展現對科系的興趣

作品結合在地特色展現個人特色

完成作品後反思遇到的問題,透過對自我提問展現獨特性,也可以幫助教授理解學生在大學的志向

用自主參與的活動做學習歷程檔案


真實性

如果作品是心得歷程,可能只能仰賴老師對學生的了解來判斷

讓學生說明創作過程或創作理念

其他 

不要貪多,詳細呈現一兩項優秀作品就足夠了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 家長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1. 放心、鼓勵、不要介入,讓學生自主
  2. 如果小孩比較消極,可以定時跟他溝通跟確認進度,等到期末在準備會來不及
  3. 資源的提供:適度給予小孩方向的建議
  1. 如何幫助學生自我探索與定向?
  1. 鼓勵學生參與科系博覽會
  2. 不用拘泥於冷門熱門的科系,重視每個科系的價值
  3. 從小就開始自我探索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呈現的形式:

學習單

課程活動成果

綜整性學習紀錄


過程清楚呈現學生學習的過程跟成長


獨特性

  • 個人可以多呈現自學、自我安排後的成果,不一定要依靠老師給的版型
    • EX: 本場英文老師沒規定格式
    • 自學也符合108課綱要求的素養能力
  • 調學生個人在團體報告中的角色;強調學生獨立完成的部分

完整性

  • 包含圖文、或其他多媒體(影片、聲音呈現)
  • 照片、ppt、影音檔、競賽證明也可以,但是在精不在多
  • 不會希望只有文字,而是多元、豐富
  • 檔案大小限制可用連結、QRcode克服

重點不是選用的形式,而是可以其是否可以忠實呈現能力


格式排版

  • 作品的語言使用選擇多數按照申請科系做選擇(英文系>全英佳)
  • 按照學生能力、需求做選擇,對自我能力要有所把握與認知
  • 完整性主要是學習歷程呈現的過程才是審查重點

反思心得過程順序、比例權衡:

  • 重點放在「要表現什麼邏輯」(包含收穫、與遇到的困難)
  • 善用摘要先給結果,再詳述學習的推理過程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 學生不夠熟悉軟體
  1. 基本的microsoft資訊能力應有一定程度,其他程式作為輔助
  1. 能交三件,某項作品(例如:理組>自然科探究與實作)不夠成熟,但好像又是必要繳交項目,如何讓教授看到成長? 

1.利用自傳、反思等文字內容,詳述選擇繳交、重做等轉換的原因、想要更正或是補足的內容,就可以看到進步。

2.利用多元表現有多一點不同形式的表達

  3. 如何將跨科系的作品表現給大學教授?

  3. 「科系連結」是指:說明為何要挑選這個檔案,跨科也可以看到普遍性的素養能力(邏輯思考、思辨能力)

  4. 寫作在高中沒有完整的訓練,如何呈現語文素養能力

  4-1. 利用collego等網站了解各科系所需素養能力,選擇自己志向範圍科系的素養能力重疊點去做準備

  4-2. 鼓勵學生自主每學期自主撰寫自傳,從高一開始做練習

  5. 學生不願意在報告裡放上自己的紀錄照片(老師不知道怎麼跟來回溝通)

 

 

第3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呈現類型形式:課程活動成果實驗紀錄專題式探究成果綜整性學習紀錄

  • 文獻、資料識別的能力 : 呈現資料蒐集與選擇的過程
  • 真實性 : 可以將過程中碰到的困難以及如何解決記錄在報告中
  • 實驗紀錄 : 延伸出去跟主題有相關的議題,以及利用摘要讓讀者更理解作品
  • 跨科整合 : 可以用數據圖表化,或是研究法去做相關說明
  • 團體報告要註明分工職責,說明個人在其中的貢獻與能力展現
  • 若是競賽、科展成績要說明競賽的規模,方便教授量化競賽的成績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學生作品在專業程度和個人特色間難權衡,太專業制式容易變成樣板作品
  1. 教授在面試過程可以透過提問質疑作品真實性
  2. 作品不需要經過大量加工,選擇超齡的用語和論述,樸實呈現學生的思考和學習上的歷程。
  • 在108的改動之下,學生如果具備很強的競賽能力,要怎麼在學習歷程上呈現出真實性?競賽、科展成績要如何呈現而不會流於樣板制式?
  1. 放上參加競賽的心路歷程與心得反思,呈現出自身的特質
  • 科類群較不相關的科別要如何呈現跨科的能力?(EX 國文和數學)
  1. 呈現科別間共同的一般性能力:例如資料判斷;數據呈現
  2. 以專題、研究形式的作品可以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多加描述
  • 不知道排版與格式如何呈現更能讓教授閱讀作品?
  1. 撰寫目錄與摘要,讓教授可以尋找他想看的地方
  2. 標記重點,幫助教授閱讀
  • 分工表難以判定真偽,搭便車的學生也可以偽造分工表
  1. 教授可以透過面試確認分工的真實性
  2. 除了標示分工還要說明分工後完成的工作與過程

 

第4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1. 概念上,大家專注技術問題(格式排版美編等)而忽略個人希望展現什麼,不應以迎合教授的態度準備學習歷程。應該視為認識自我、記錄成長的過程。
  2. 展現個人獨特性(團體報告中的個人&教授看見非常多成果中的個人獨特性)
    1. 在心得中呈現「只有我經歷」、處理的經驗,以及感受、想法。
    2. 補充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
    3. 善用100字簡介。
    1. 如果篇幅稍長,技術上可以透過目錄、大標小標、highlight、條列等方式展現獨特性。
    2. 心得與反思

可能的困難

解方

大學端的老師如何看待課程成果和多元學習?會不會只重視特定類別?

  1. 不會,基於過往經驗,教授都會看過每份作品。且在多元表現裡呈現各種名目也不一定直接代表對該領域的熱忱和學習動機。

有連貫性的學習歷程是必要的嗎?

  1. 家長:對學生來說,在獨立、分科、年級轉換的課堂中可能很難準備具備連續性的作品。
  2. 老師:也很難呈現延續,學生選課自主、類組轉換、興趣與能力變化導致難以介入。

不同狀況的學生該如何展現專業知識成長?

  1. 教授:非必要,興趣轉變非常正常。重要的是呈現個人特質、學習熱忱。

  1. 學生:興趣轉換主要取決於學生自己的興趣,興趣可能不同;定向發展透過選修課和基礎課程搭配,每年的產出都能夠著重在特定領域(仍然有其他領域產出的成果,展現跨領域涵養);多元探索不太確定多元探索的效果,但認真學習每堂課藉此刪去較無興趣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