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彰化場 上、下午海報整理
0808 彰化場 上、下午海報整理
0808彰化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
|
問題 |
解方 |
學生端-不清楚上傳系統操作
|
高中端
|
學生端-沒有學習動機
|
學生端-沒有學習動機
|
學生端-學習歷程到底該如何呈現與紀錄
|
學生端-學習歷程該如何呈現與紀錄
|
學生端-學習成果的品質如何把關
|
學生端-學習成果的品質如何把關
|
大學端-不清楚教授如何審核學習歷程檔案
|
|
高中端-老師不積極
|
高中端-老師不積極
|
第2桌(學生) |
|
問題 |
解方 |
|
|
|
|
|
|
|
第3桌(學生) |
||
分類 |
問題 |
解方 |
系統端 |
100字簡述 1.篇幅不足,英文100字元非常短 2.不確定呈現的形式 |
1.請教育部明確提供100字的用意到底為何 2.增加容量並字元數量計算方式 |
上傳容量過少,影片等檔案上傳不易 |
1.希望可以增加容量 2.如果是影片,可以做一個word,裡面放一些截圖跟連結 |
|
高中端 |
有些老師只認證自己出過的作業,以及代課老師能認證的時間不足 |
1.設置一個統一的審閱單位 2.代課老師的認證期限可以延長 3.公布教育部、學校、學生個別的作業時程,讓各單位有彈性繳交、認證的作業時程 |
學校引導的不夠,高一的時候不知道要提交什麼樣的作品;課程提供的引導不足與不均,老師提供單一、固定的主題, 導致大家做出來的差不多,缺少自主性 |
1.學生多找老師詢問相關資訊 2.希望師資可以多獲得新課綱的研習 |
|
資訊不夠透明: 1.學生不知道教授的評分標準 2.學生不知道學習歷程的形式 3.學生不知道會不會完整閱讀學習歷程 |
1.大學端可以提供制式的宣傳影片,記錄教授整個審閱的過程 2.希望可以公佈評分的準則 |
|
學生端 |
學習歷程評分配置對不同學校有動機的差異 |
(還未有解方) |
不確定反思要針對作品本身還是製作的過程 |
內容的部分大學教授一定更了解,認為教授是想看學習過程的反思跟心得 |
第4桌(家長) |
|
問題 |
解方 |
|
|
|
|
|
|
|
|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格式排版 摘要、排版清楚,教授審查能快速抓到重點 排版不是審查重點,內容更重要 條列式內容及重點highlight應精練 篇幅應注意精簡 放圖片之外,應注意清楚文字說明 不用堅持一定要非常精緻的排版 素養能力 希望能從動機、內容比較、反思心得等,看到學生的批判能力 除了老師的作業安排規劃外,可以多增加內容以展現自主學習能力 以實例、生活化經驗來呈現領導能力,以及與科系的關聯
完整性 錯字及排版應注意正確性及清楚呈現 若一份報告中有多主題或跨領域,應注意主題間連結 提出問題,也寫出解決方法及未來方向
綜整式學習紀錄:要注意不同單元之間的連結 獨特性 動機可以連結生命經驗 反思心得、內容可以連結未來發展、志向,展現對科系的興趣 作品結合在地特色展現個人特色 完成作品後反思遇到的問題,透過對自我提問展現獨特性,也可以幫助教授理解學生在大學的志向 用自主參與的活動做學習歷程檔案 真實性 如果作品是心得歷程,可能只能仰賴老師對學生的了解來判斷 讓學生說明創作過程或創作理念 其他 不要貪多,詳細呈現一兩項優秀作品就足夠了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
|
|
|
第2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本桌呈現的形式: 學習單 課程活動成果 綜整性學習紀錄 過程清楚呈現學生學習的過程跟成長 獨特性
完整性
重點不是選用的形式,而是可以其是否可以忠實呈現能力 格式排版:
反思心得與過程順序、比例權衡: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
|
|
1.利用自傳、反思等文字內容,詳述選擇繳交、重做等轉換的原因、想要更正或是補足的內容,就可以看到進步。 2.利用多元表現有多一點不同形式的表達 |
3. 如何將跨科系的作品表現給大學教授? |
3. 「科系連結」是指:說明為何要挑選這個檔案,跨科也可以看到普遍性的素養能力(邏輯思考、思辨能力) |
4. 寫作在高中沒有完整的訓練,如何呈現語文素養能力? |
4-1. 利用collego等網站了解各科系所需素養能力,選擇自己志向範圍科系的素養能力重疊點去做準備 4-2. 鼓勵學生自主每學期自主撰寫自傳,從高一開始做練習 |
5. 學生不願意在報告裡放上自己的紀錄照片(老師不知道怎麼跟來回溝通) |
第3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本桌呈現類型形式:課程活動成果、實驗紀錄、專題式探究成果、綜整性學習紀錄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
|
|
|
|
|
|
|
|
|
第4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大學端的老師如何看待課程成果和多元學習?會不會只重視特定類別? |
|
有連貫性的學習歷程是必要的嗎?
不同狀況的學生該如何展現專業知識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