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台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1031 台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1031台北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
|
問題 |
解方 |
1.提供模版可能會太過矯枉過正,影響同學們發揮的空間。
|
1.不同形式的指引 (1) 作品結構指引 結構:問題式的指引 教學生先想結論(最想講什麼)接著論證(為什麼是這樣),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提供模板讓學生模仿是第一步,但也要持續引導同學們超越模板、整理出個人的作品。 (2) 作品內容指引 引導學生思考製作作品後自己的改變是什麼?不用硬性結構,但在文字之間表達自己的改變、讓自己感動的東西。 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利用自學時間多去各種地方看看找到自己的興趣,激發同學的動機。 |
2.教學現場老師如何引導?
|
1.實作引導
例如:自主學習課程中,前六週老師帶後面學生自己做 2.教師共備課程
共同開設課程豐富內容
|
3.家長對新課綱緊張 學校如何建立溝通?
有從學校收到資訊但還是不了解歷程檔案目的是什麼? 學生就是不會所以需要老師的引導 希望老師的指導、對於歷程檔案的評分標準 有清楚標準、系統化的引導 |
|
4.
當沒有意願成為團體的風氣後更難執行 |
4.
「不要想的太複雜,如實呈現自己的過程」 ,擴充「優良」的想像。 |
5.百字心得如何書寫? 高一時不了解百字心得的重要,但無法修改。 |
5.
留一些「空格」最精彩的部分保留在作品中吸引教授去看 |
許多「優良作品」範例都是以理科結構式的作品為主,但文科可能需要不同的範例參考 |
第2桌(老師) |
|
問題 |
解方 |
高中端
學習單、作業內容製作→老師設定問題、架構是否是過度引導?
|
高中端
|
學生端
|
學生端
|
大學端
高中端大學端對於作品須要呈現的內容與形式模糊 |
大學端
希望提供作品之格式範本 |
作品呈現
|
作品呈現
|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1.學生特質如果難以從作品浮現,面試再處理可以嗎? |
1.可能審查書面和面試的審查教授有差異,需要在個階段都試著展現學生的特質。 |
2.學生的特質後還是會扣回老師的學科專業,要如何一般性的呈現讓教授看到?相對來說,教授審查過程動用許多默會的知識會不會讓學生、家長更加不安? |
2.學生需要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展現整體的個人風格和能力。協助同學更認識自我。→在綜合活動課程中安排自我認識的環節。 選課組合也是重要線索。 |
3.老師不一定有機會掌握每個學生的特質,因為需要長時間和學生的來回討論 |
3. 老師時間資源有限,可以揭露大原則(檔案的整體性、展現出特質......)該如何依照這些大原則去組合交給學生進行 |
4.分組進行的報告要如何呈現給大學端 |
4. 自主學習:特別花心思引導學生分工,讓學生清楚去區分每個人要有平均的分工,例如:一個大主題接成三個部分去找資料、撰寫,每人有明確負責的不同區塊。 課程學習:分工報告要求付分工表,加上老師自己上課的觀察去檢驗認證 |
5.相對指導資源缺乏的學生 |
多為他們補充資源、資訊 |
6.課程諮詢教師的培訓不夠,教師也沒有足夠的能力諮詢。或是有這樣的設置,但學校的安排沒有發揮的諮詢的功能 |
6.可能需要校級的組織改革推動,單一老師難以改變結構性問題, 例如:學校投入更多資源給輔導室 |
7.學生執意不改高中老師也有義務認證,老師應該介入到什麼程度?不影響到教授想看到作品中自然浮現的特質 |
7. 不強迫學生修改,而是會引導學生說某些方向可以進一步思考,由學生去決定是否要去修改。基本的錯字還是會要求,學生也多半願意改。 |
8. 教師很難協助同學跳脫學科本位,去往一般素養能力的方向準備 |
8. 導師、輔導老師在高三的時候可以花時間和同學說明要怎麼整體呈現自己學習歷程檔案的重點、連貫性。 |
第2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完整性
反思心得
格式排版 心智圖助於凸顯課程學到的相關能力
其他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課程內容設計vs學生自主表現 |
|
如何呈現能力、素養?如何讓學系知道自己是要的人才? |
|
反思心得/學習歷程檔案完整性vs過於細節化 如何寫反思? |
|
高中學生心得、想法很多,難以文字方式呈現 |
|
理科如何呈現反思? |
|
學習單真實性vs版面清潔 如何亂中有序? |
|
第3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完整性
真實性
獨特性
跨學科呈現
Ex: 數學的綜整式學習成果,可以多跟課程內容做結合,讓教授看到不是只有死讀書,而是能夠改進學習方式、把數學跟生活經驗做結合 Ex: 專題式探究 的過程 的各個環節,例如設計問題、設計實驗、做成結論都對素養能力有相關 Ex: 選取適合自己程度的書籍教材深入閱讀,在同一個領域主題內自我學習、鑽研 素養能力、過程
格式排版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Ex: 不一定每個教授都了解剛剛上面討論的這些新課綱的情況和原則),該如何跟學生溝通有哪些可以遵循的原則或作法? |
|
第4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過程: 希望多看到學生如何建立、修正報告結構的過程 *除了利用學習前作品與學習後作品的比較做呈現外,還有什麼方法?
反思心得: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不同年級學生程度差異,如何將作品放在一起評價? |
|
|
|
|
而無論什麼格式,最重要是看得清楚、看得懂,也可視申請科系領域的特色與走向來決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