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 台中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807 台中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807台中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
|
問題 |
解方 |
系統端 因應疫情滾動式延後上傳期限,教師負擔增加,且若遇教師離職情形,會發生認證困難 |
教育部目前以「獎勵制度」鼓勵老師認證非自己學生的檔案 建議-> 教育部在下公文之前可以多詢問及了解高中端教育現場的狀況 |
大學端 大學教授和高中老師難以達成平等對話,難以跳脫過往的審查思維;教授提供的思考框架難以帶回教學現場引導學生。 |
建議->
|
高中端 老師陷入研發公版和讓學生自由揮灑的矛盾,害怕限 制學生創意,並且不確定設計是否符合大學端要求 |
三種應對模式:
|
學生端 學生缺乏動機,設計學習單但完成上傳人數少;多科同時設計作業,學生會應接不暇,若上下學期分科又進行不順暢。 |
可以提供良好範例鼓勵學生製作熱忱和目標,同儕間的激勵 |
第2桌(老師) |
||
問題 |
解方 |
|
高中端 |
學習單或單元式科目呈現方式單薄(缺乏獨特性)可以怎麼增加豐富度? |
|
多元表現與學習成果的界線不知道在哪裡? |
多元表現屬於學生課外活動,課程單元的延伸探究活動會偏好放在課程學習成果,不會放在多元表現 |
|
老師介入程度該如何拿捏?如果介入太多好像又變成老師的作品? |
|
|
有些科目(多為自然科)比較不適合多元成果的產出,該怎麼辦? |
自然科可能評分方式只有評量,建議學生可以先以評量為主做整理,紀錄一些思考過程也是一個好的做法 |
|
文字內容相同的前提下,增加美編、排版會不會比較有優勢?若特別去強調排版會不會反而讓作品失焦? |
依照作品以及學生的特性決定。要針對內容和科目去決定呈現方式(簡報、Word文字檔等等),沒有哪一個作法是絕對好 |
|
老師被綁班綁課,沒有多餘時間參與研習 |
(未有適合解方) |
|
學生端 |
學生時間不足,許多作業(大報告,或是必須回顧整個學期的學習歷程)積累在期末 |
|
第3桌(家長) |
|
問題 |
解方 |
系統端
|
--上傳限制須依大學端審查學習歷程的要求、給分等資料進行量化分析,才能就學生需要多少上傳容量進行調整
|
高中端
|
|
大學端
|
--建議大學各科系將過去理想備審資料的範例及其元素整理、上傳到招聯會網站
|
學生端(未討論)
|
未有對應解方 |
第4桌(學生) |
|
問題 |
解方 |
高中端、大學端、學生端 作品呈現上:
|
|
學生端 準備作品負擔過重:必須同時兼顧學科課業、需要花費額外的課外時間 |
|
學生端 多元表現呈現:想要呈現,可是個人參加時沒有照片或活動證明的話就無法證實 |
|
高中端 自主學習計畫:每週一小時的時間不足、希望學校安排可以更完善 |
|
系統端 作品上傳系統
|
|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通用的做法:
本桌呈現類型形式: 學習單、實作作品、專題式探究成果、 課程活動成果 不同形式的做法: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學生認為創作實作作品時或許有心路歷程,但不見得有特別突出之點 |
|
學生書寫指定作業之外多元領域的內容,造成老師在認證作品真實性以及給予個別指導兩個方面的負擔 |
|
學習單的同質性高,容易造成大學端審查辨識不出特色 |
|
團體報告中組員貢獻及勞役不均的問題 |
|
在「脈絡式呈現」和「突顯亮點」之間取捨的問題 |
|
學生不一定具有在過程中意識「這是可以記錄下的思考脈絡」的後設認知 |
|
第2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呈現類型形式: 課程活動成果、實作作品、綜整式學習紀錄 素養能力、過程、獨特性
格式排版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
|
|
(待解決) |
|
先著重在內容,有餘力再處理美編的部分,美編以看得舒服為主就好 |
|
|
|
如果高一的作品架構不理想,還是可以透過作品的比對看出學生的成長,在高三把高一、二的歷程用綜整性的方式呈現 |
|
專注在共通性素養能力,降低專業領域學科知識比重 |
|
|
|
重點在於成功傳達資訊,PPT在美編上會有較多彈性(需要口語補充),用word比較能描述清楚,但是如果可以達到傳遞訊息,只要內容完整,用什麼形式並不是重點 |
第3桌 |
|
本組分享類型:專題式探究成果、實作作品、課程活動成果 共同原則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團體報告如何呈現個人獨特性,如何引導學生在小組中凸顯個人特色?
|
|
自我要求高的同學,很容易花費很多心力在每堂課程的報告上,是否要每個報告都很用心做? |
自主學習方面的拖延,是因為是第一次被賦予自我決定的機會-->應從小讓小孩有機會嘗試、探索、做決定 |
學習動機低落的學生如何鼓勵和引導? |
提高學生學習意願,在高一提供多元探索機會,探索越早對學生越好 |
第4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作品要點
作品形式(完整性)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Q1: 作品如何呈現比較能受到大學教授的青睞? |
|
Q2: 作品使用PDF/PPT的格式問題重要嗎? |
|
Q3:會不會因為特定的作品呈現方式,影響大學教授看到學生的基本能力? |
|
Q4: 學生若暫無明確目標,高一的學習歷程是不是每個領域都要嘗試? |
|
Q5: 作品呈現方式 統整性的心得反思要放在作品前面還是最後? 學習歷程(例如:課程綱要、學習過程等)呈現的細緻度應該如何拿捏? 課程中的學習單、PPT、影片直接用外部連結呈現,會不會比較合適? |
|
Q6: 在自然科的作品中,如果學生基礎知識能力不足(例如:實驗模型設計錯誤),老師必須實質指導、必須積極介入,可能會導致學生「真實性」的減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