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 新竹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801 新竹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801新竹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
|
問題 |
解方 |
學生端
|
學生端
|
老師端
|
老師端
3. - |
高中端
|
高中端
|
作品
|
作品 下午再行討論 |
第2桌(老師) |
|
問題 |
解方 |
高中端 老師指導學生的涉入程度 |
|
學生端 學生撰寫能力不足 學生撰寫反思的抄襲問題(甚至有委外代寫的問題) |
|
大學端 大學評鑑標準不清(大學教授的評分標準為何?會不會高中端做很多努力,但大學端仍採用過去的標準看學生的作品?) 大學申請時,三件、單科的學習檔案難以反映學生的成長軌跡 |
|
學生端 資源落差、城鄉差距 (例如:有些學生學習態度認真,但因為資源落差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撰寫能力不足。) |
|
高中端 學生端 新課綱對於學生、老師負擔過重 |
|
第3桌(家長) |
|
問題 |
解方 |
系統端
|
1.系統平台設計要更易用、明白 2.任課老師願意幫忙認證,下學期可以補件 3.休學或重考學生的補件機會應該適用於轉向等狀況的高中生,但同時兼顧考量學生學習自主和負責任的機會 |
高中端
|
1.教授應該要看的是「素養」,需擺脫分數的觀念,去討論「學生怎麼表現自己的能力」,所以真實性很重要,否則禁不起教授提問 2.各科系把自己要看的重點列明,讓學生可以挑選適合的作品上傳,減輕負擔也讓高中容易準備 |
學生端 1.學生不確定自己志向 2.學生對學習歷程不熟悉,就直接放棄繳交作品 |
1.高一要有輔導課的配置,幫助學生發掘自己興趣 2.宣導讓學生知道可以延長到寒暑假完成,繳交意願會較高 |
大學端 1.大學端會如何去評價學生的摸索過程繳交的作品?跟科系沒有緊密關係的會不會輸給比較早知道性向的學生? 2.大學端跟高中端的認知差異怎麼彌平? 3.參採項目寫的太模糊 |
1.大學審查面對摸索階段的作品,應看到學生的素養或一般能力 2.暫無 3.目前參採項目的說明要再更加明確 |
第4桌(學生) |
|
問題 |
解方 |
制度相關
|
制度層面
|
學生端-學生能力不足
|
學生端-學生能力不足
|
學生端-準備時間不充足
|
學生端-準備時間不充足
|
學生端-設備資源不足
|
學生端-設備資源不足
|
(學生端+高中端)對於學檔資訊感到混亂
|
(學生端+高中端)-對於學檔資訊感到混亂
|
高中端-師資問題
|
高中端-師資
|
大學端-審查原則相關
|
大學端
|
特殊班級與普通班的差異
|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作品呈現
→須因應不同科系作不同考量 素養
過程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
|
|
|
|
|
|
|
第2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完整性、真實性 新課綱對於學生、老師要求過高,是否可以根據作品類型做不同的要求?(例如:學習單是簡單的陳述還是要完整的脈絡) |
|
大學端要求與學生端能力的落差 新課綱除了學科能力以外,仍要求「三面九項」等素養能力。知識內化、產出的能力對於現在高中生仍有困難 |
|
作品如何呈現學生的「獨特性」 讓學習歷程檔案圖文並茂是好、還是會太亂? 學習歷程檔檔案寫太多,教授也沒時間看 |
|
大學端審查標準 作品如何呈現素養能力才是大學端想要看的系所核心能力? |
|
第3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原則
排版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1.課程學習成果都是單個課程的上傳,要如何呈現出學生整個高中階段學習的歷程? |
1.大學端對學生的理解不會是只看重最後改變的成果,會把重點放在每一堂課學生可以掌握什麼樣課本以外的素養能力 |
2.審查經驗中學生自己能夠從課程中延伸出不一樣的方向並往下鑽研令人印象深刻,但高中生的準備時間未必充裕 |
2.保留同學自主空間,例如鼓勵從物理課的特定實驗往下發展,讓同學自己延伸做研究 |
3.今天的有些精彩報告做了三個學期,但不一定每個同學都有這個時間 |
3.不是期待報告的長度和複雜度,期待看到的是「獲得的東西」的延伸 Ex:玥岑同學用心智圖歸納課程效果很好,也期待看到往下延續用到其他課程,可以實際看到這些反思對學生個人學習的幫助在哪裡 |
4.還是被課綱限制,但授課時間被減少,學生的升學成績門檻還是在,在基本課綱內容和生活連結上有兩難 |
4.高中老師在上課時盡量提到課程內容的應用,讓有興趣的學生有方向自主學習,不會強迫 審查端也並非期待創新和研究突破,教授想看到的是整理的能力(素養),學生清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學到什麼 |
5.會覺得重點在做好一份擅長跟有興趣的,但不知道高中學生實際選擇的狀況,好像學生都會交滿六份嗎?因為製作時間限制,沒辦法把歷程完整呈現 |
5.學校沒有硬性要求,會鼓勵學生盡量多做,因為學生志向常有轉換,但通常學生做一、兩件就很累,應該要讓學生有自主去選擇的空間 |
第4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共通的方式):
(不同類別各自的方式):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
|
|
|
|
|
|
暫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