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5 台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805 台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8

0805台北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問題

解方

學生端小組報告如何確保公平性?



【公平性】

  • 請同學上傳自己負責的部分
  • 把個人貢獻量化,變成一個個人分數,個人分數高的話,可以擺到最前面讓教授一目了然
  • 除了給模板,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寫出「困難和省思」(這可以呈現貢獻多&貢獻少的學生之間的差異)

學生端同學不知道怎麼寫反思心得、過程?

【過程、獨特性】

  • 寫反思(但有些學生缺乏推銷自己的能力,就會吃虧)
  • (給模板的話)
    調整模板內容:
    1. 未完成的語句引導學生深度思考(例如「我學到⋯⋯」)、困難和省思、過程
    2. 【介入程度】只給大原則
    3. 【過程】每次課程都留時間給學生寫困難與省思(持續累積反思)
  • (不給模板的話)
    給優秀作品範例,避免限縮學生發揮

高中端

  • 老師應該介入多少?
  • 是否應提供範例、模板?模板應該怎麼設計,才不會限縮學生的發揮?
  • 部分高中老師對學習歷程檔案的理解及引導能力不足。

【老師介入程度】

  • 學生的反思能力會隨著年級有所成長
  • 跳脫學科的限制,訓練學生的一般性能力(表達和分享能力)
  • (探究課程)老師扮演陪伴角色,給學生更多自由
  • 可能先給予同學標準(例如:做到什麼程度就是95分、什麼程度是90分⋯⋯)(不要給太多引導,要讓學生自己意識到急迫性、必要性,再自主開始做成果)

學生端

學生上傳意願低

【學生上傳意願低】

  • 不強制上傳,把作業分成不同程度,最低程度作為平時成績,學生如果有想進一步變成學習歷程檔案的成果,再自主加入反思、歷程等內容
  • 在課堂上就協助學生完成學檔內容,不再多花額外時間

學生端

難以蒐集可以呈現「歷程」的材料

暫時沒有時間討論

 

第2桌(家長)

問題

解方

學生端

如何呈現作品

  • 1.如何選擇作品
  • 2.重點放在哪邊
  • 3.如何呈現特質
  • 徵得學生同意後,學校可以提供優良範例作品供學生參考、高中可以開設相關課程指導
  • 把重點放在個人特質部分、多加入美編
  • 學校資源極大化(例如:社團)。大學端重視的是小孩的個人特質,應重視在如何呈現特質,並非擔任幹部的行為

學生不清楚職涯方向

  • 國中可以開設相關課程,針對有定向的學生給予職涯指導,讓學生能從國中開始做準備
  • 父母可幫助小孩搜集證書和相關證明
  • 增加社會參與(從學校報告開始著手),才不會到高中突然措手不及

製作作品花費時間太多

  • 各科老師訂定繳交期限(但學生依然要利用瑣碎時間循序漸進完成)
  • 國中端可提供課程,訓練學生運用時間
  • 有優良作品觀摩,可以減少時間

高中端

師資問題

  • 老師指導意願不高
  • 學生找不到老師指導,如果自己找老師來帶,可能不會被列入課內問題
  • 待解決

 

第3桌(學生)

問題

解方

系統端

上傳容量不足,僅10MB,無法完整上傳影片

系統端

把影片中的影片節取下來放在PPT,或剪輯成小片段或上傳至youtube後放連結

高中端

學校課程品質和期待

  • 課程內容不夠深入,難以放入學習歷程
  • 學校不清楚學生想要什麼
  • 選課方面,僅部分人選課,且透過成績選課,無法依興趣選課

學校協助學習歷程檔案不足

  • 老師記錄、側錄不夠多,呈現資料不足
  • 老師未指導如何製作學習歷程,須自行摸索,或僅部分科目有教學
  • 學歷歷程檔案教學侷限特定領域

高中端

學校課程品質和期待

  • 學校可以進行事前調查,了解學生上課需求
  • 同科目教師應共同討論如何準備學習歷程檔案
  • 可開設全年級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之課程(如專題課)

學校協助學習歷程檔案不足

  • 由同學協助錄影拍照
  • 應開設完整的學習歷程檔案之課程,例如資訊銜接課;或開設於周六讓學生自由選擇參與
  • 除了課程以外,建議教育部透過網站提供範本和教學,讓學生有空時自行了解

大學端

不清楚大學端對學習歷程的期待

  • 不同老師的引導有所差異,學生無所適從

→不清楚大學要什麼









其他入學管道資訊少

  • 特殊選材資訊過少,大學端網站寫很少讓人不知所措

大學端

不清楚大學端對學習歷程的期待

  • 希望大學端提供範本,讓學生有明確的了解

  • 由教育部設立網站提供範本,並以學群分類,列出常見問題,提供信箱詢問
  • 即便有網站仍希望真人講解、討論,有課程搭配,且網站上應有更多註明
  • 建議教育部提供原則,避免提示過多無法彰顯獨特性、千篇一律

其他入學管道資訊少

  • 網站應增加其他入學管道資訊

學生端

時間不足

  • 學習歷程製作時間少、很趕


  • 課外時間較少,學生參與校外活動、多元表現方面時間不足(其餘時間:學生須打工、晚上有晚輔、假日有其他課、第八節主科也會上正課)

學生端

時間不足

  • 運用第八節製作/教學學習歷程檔案

(但第八節做學習歷程檔案恐使學生被迫參與第八節)

  • 運用周六辦理學習歷程檔案課程,讓學生自由選擇參與

 

第4桌(學生)

問題

解方

不了解大學端想要什麼樣的學習歷程、如何作審查?




學生端的想像

  • 依照學生所要展現的能力特質選擇學習歷程的呈現方式

    **評分的應著重內容,而非形式

  • 大學教授平常都在評閱論文,以小論文呈現應該會較適當(格式較嚴謹)
  • 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解方呈現應該是較為重要的

課程學習成果只能上傳3件,多元學習成果能上傳10件,不確定大學端如何評量兩者?

  • 多元學習較能呈現學生的素養、個人特質,課程學習成果有較多的侷限-->建議大學端多參採
  • 依教授個人喜好而異
  • 依不同學院系所著重者而異(ex:英文、國文有直接對應到課程的科系可能較看重課程學習成果,其他如商管、多媒體等科系可能以多元表現為主)

學習歷程上傳期限限制在單一學期,不能回頭修改作品,有礙於作品完整呈現(不確定大學端傾向階段性還是全面性的作品?)

  1. IF全面性、完整性
  • 高三在將三年的學習以來的學習成果上傳,或是將之前做過的作品重製

**可能會缺乏老師的認證(不是每學期都有該課程)

  • 跨學年的作品可能會將成果選擇以「自主學習類」上傳
  1. IF階段性
  • 課程學習成果:描述出課程前後的學習狀況變化
  • 開放學習課程成果件數無助於呈現階段性變化(因該成果限於該學期該課程)
  • 無論是何種作品形式,都可加入簡介,描述學生於其中的學習變化

高中端老師對學習歷程不了解,但要求老師了解新課綱的所有資訊是有困難的

  • 建議有一整合平台,依照領域提供課綱學習歷程所需的資訊
  • 由大學端提供範例給高中端及學生端參考

高中端缺乏對學生製作學習歷程的引導/學科導向的科目只有安排考試,缺乏學習歷程的素材

  • 教師增能,至少要對108課綱有了解
  • 尋求課諮師幫助

**目前一學期只到班一次,希望可以提早開始

  • 學生尋求線上既有資源自行探索

**但這樣的探索成果不確定要放在課程表現還是多元學習成果

未討論完的問題

1.部分高中課程所開設之課程名稱與學生最後呈現的作品不符,不確定大學端會不會看到開設課程名稱?(懷疑老師認證的可信度)

2.不知道如何在團體報告中呈現獨特性?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呈現類型形式:

專題式探究成果(實作作品)、綜整性學習紀錄、課程活動成果(實驗紀錄)


過程

脈絡/反思心得

  • 呈現動機、目的
  • 呈現困難與解決方法:例如「有問題的話如何解決問題?」、「一帆風順的話怎麼辦到的?」
  • 呈現跨學期的成長:(1) 高中三年的統整、深化、展延;(2) 統整整學期的學習過程

 

素養能力

脈絡/反思心得 

呈現「從哪些管道和方法,獲得哪些知識與能力」

 

摘要/格式排版 

以表格、文字等等統整比較繁雜的資訊,這樣也更可以呈現素養能力(如統整、排版的能力)


獨特性真實性

  • 團體報告應加入個人反思心得、應呈現個人學習狀況 > 分工表意義不大,建議著重在個人報告、反思心得
  • 呈現作品和學生個人的關聯

 

完整性

有架構的說清楚目標、說一個吸引人的故事


其他

上述原則皆可善用摘要、索引/書籤呈現,把作品內容加以分類、提升層次

【動機與目的(脈絡)、歷程與結果(過程/脈絡)、反思與回饋(獨特性)】

可能的困難

解方

高中端未必能聚焦呈現上述原則(如「動機與目的、歷程與結果、反思與回饋」)

系統端設置索引/分類系統

  1. 作品沒有呈現出老師想呈現的素養能力
  2. 團體報告難以呈現獨特性、素養能力(分工表要多細?)
  3. 具體來說,素養如何表現?

從歷程與成果本身,也可以看到素養能力

  1. 從課文延伸出的作品,有需要放課文筆記嗎?會不會很空泛?
  2. 呈現上,學生可以如何從課內的內容發想、延伸、聚焦成個人有興趣的主題?

比起上課的內容,更鼓勵從課程主題連結至延伸學習,聚焦(內容與格式)呈現同學上課學到的內容與反思

作品主題和學科內知識較沒有關係,不確定這部分大學端是否想看?

比起單一學科知識,可以著重呈現一般性素養能力

  1. 只有單一主題的簡報檔是可以呈現的嗎?會不會太單薄?如何和以後的課程主題連結起來?怎麼想像各主題間的關聯性?
  2. 如何有動機去深入、延伸學習?
  1. 可以求深度與廣度,廣度例如連結在高一、高二、高三的學習內容與成長,單一檔案則呈現同學思考的深度;重點是學習到的內容與能力

過程

  1. 高中三年間盡量多上傳成果,留下紀錄,提供高三時更多選擇的空間(*不侷限於特定學科)
  1. 若學到什麼比較重要,那是不是進行重點說明就好,不用放完整的檔案?聚焦核心能力和歷程,要不要把簡報當成附錄?
    1. 文/理科的審查原則差異
  2. 具體來說,要如何「提升層次」?
  1. 把個人在課程中動機、歷程、學習到的能力「具體地」寫出,後面再去放作品
  2. 呈現具普遍性、跨學科的能力

反思心得「未來展望」怎麼寫?會不會太廣泛?

有意義、依據的連結未來的研究議程是加分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呈現類型形式:

課程活動成果專題式探究成果實作作品綜整式學習紀錄


理想的作品形式

把學習歷程檔案是一個推銷自己的工具,針對作品文章去包裝。不只是呈現當下作品,同時也要加以說明,以平常心對待即可

真實性、過程

  • 在作品呈現之外,也可以敘述老師在作品上的要求、期望,以及準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怎麼解決困難,真實記錄過程
  • 縮減成只培養一個能力,做更深入的研究
  • 跟必修課程做連結,如何讓作業和課程做深度結合,同時符合新課綱的要求
  • 學檔內放入和系所相關內容,可以把作品和系所做連結

獨特性

  • 在團體報告中可以強調個人負責的部分以及所學習到的能力
  • 陳述在作品中扮演的角色
  • 提出對作品的深入報告、進一步探究
  • 不用太客氣,直接強調自己的優點
  • 可以在課程學習成果內放入和系所相關內容,可以把作品和系所做連結

格式排版

  • 建議可以在每份作品中放上摘要,把想要呈現的部分放在前面,讓教授能看到亮點
  • 可以在內文中加一些註釋,標示出重點
  • 加上學校/學生/老師名字,在內文加上重點和摘要
  • 可以加一篇列點式在反思心得前來呈現做報告前後心態的對比
  • 可以加上圖表呈現、SWOT分析
  • 團體作業加入自評表、互評表、討論紀錄的要求
  • 添加美工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老師普遍不知道該如何給予指導,導致學生準備學習歷程檔案偏單薄
  • 希望高中端與大學端可以多一些連結(招聯會負責接洽、每學期進行校外參訪,進行問答交流)
  • 學生個人素養能力的呈現方式相似,會不會反而失去個人獨特性?
  • 大部分學生作品其實都沒有展現獨特性,應該要平常心看待,把握基本盤不被扣分就好
  • 老師介入程度要到哪?(聽聞有些老師會大幅修改學生作品、直接給予學生套版)
  • 以真實呈現學生自己為主,否則在日後面試也可能會有回答不出問題的狀況
  • 冗長的內容該如何整理?
  • 系統本來就有上限規定檔案的大小、形式。應該將心比心教授審查的心情、如何抓住教授的目光去準備學檔能比較切中要點



第3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呈現類型形式:

課程活動成果

專題式探究成果

綜整式學習紀錄


內容

  • 前面應有摘要(說明報告內容)、動機
  • 理組:數據報告應呈現於主文
  • 不應只有課程內容,可包含更多發想、延伸和未來應用(例如:在地化的應用)

過程

  • 反思應寫出遇到的困難、突破的方法和學生的生命歷程,不應過少
  • 純粹的心得較為空泛,應並重成果呈現
  • 歷程(如:學習單)應避免流水帳,可多加入自身反思、遇到的困難;繳交的內容應為整理過的檔案,避免過於零散,學習單建議放在附錄(若前面整理已很完整,亦可斟酌不附)
  • 引用文獻可展現學習過程和資訊蒐集能力

呈現

  • 直式或橫式沒有一定,應清楚明瞭、快速表達自己想表達的內容
  • 統整性、主題式為佳,避免流水帳
  • 超連結的內容應適度融合於正文之中
  • 適度的排版會吸睛,須考量審查委員之易讀性,但重點仍在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反思
  • 一份檔案以記錄一份報告為主

獨特性

  • 希望能夠看到學生的獨特性,看到同學個人的部分,凸顯學生為什麼對某個領域產生興趣、問題?用什麼方式解決問題?有什麼努力的痕跡?(如:完成作業的歷程和挑戰)
  • 做出個人差異化(例如:3D列印不錯,若每個學生都做3D列印,便無差異性;但執行過程進一步的思考和調整,則能展現差異性)
  • 失敗的經驗亦可記錄,如何透過失敗進行改良、反思,相關經驗具獨特性
  • 課程實驗引發個人何種思考,加入創意(創意仍須維持正確之學習方法),延伸和應用(透過課堂學習之能力自主應用於生活)

綜合性意見

  • 大學科系百百種,沒有一套固定標準,不要套公式,重點在彰顯個人獨特性(承上)
  • 因應不同科系,甚或同科系不同老師,建議挑表現最好,和科系最相關之作品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社會組)探究與實作課程,為自然組與社會組共同授課,兩者對於課程期待有落差,社會組須引起學生興趣,無法太深入探究。
  • 建議對社會組學生強調自然科學之重要性,例如:機械系製作之耳機喇叭,與文化效果呈現、人類聽感知影響,商學科系可從數學模型談股票預測
  • (自然組)深入探究的課程內容,能夠做到的學生不多。
  • 引發學生興趣,個別學生有興趣再做引導
  • 高中老師無法有足夠的時間,在「探究與實作」課程中,讓每位同學都做不一樣的題目。
  • 課堂教授中,減少一小部分內容,提供更深入的引導和閱讀,留時間讓學生做發想、思考
  • 學習單如何適度呈現?
  • 學習單可多加入自身反思、遇到的困難;繳交的內容應為整理過的檔案,避免過於零散,學習單建議放在附錄(若前面整理已很完整,亦可斟酌不附)
  • 報告主題或內容可見於網路,應著墨多少?
  • 建議透過引用,從既有的資料,你會怎麼做?
  • 與教師的討論過程是否適合放入檔案,能否彰顯獨特性?
  • 可放,須注意避免流水帳,應著重於討論過程有何啟發

 

第4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專題式探究成果

  1. 心得感想可以更精簡
  2. 引經據典的部分,建議可以將參考資料的結論與動機、方法連結起來,會更有完整性
  3. 可以呈現出分工與個人貢獻的部分
  4. 可以先摘要(動機也是獨特性的展現之處)、簡介寫作架構,再進入正題
  5. 補充寫報告過程的困難與對於專題主題學科知識方面的收穫
  6. 可以呈現同學的回饋,這些回饋產生什麼幫助
  7. 如果有引用網路資料,可以附加連結,網路資訊也不建議放太多,重點是同學如何應用
  8. 會從心得中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內化的深度

綜整性學習紀錄

  1. 建議可以從整個課堂挑選一主題深入發揮
  2. 素養能力應具體呈現->建議多舉例子
  3. 可以說明課程對於人生、學習規劃的影響
  4. 建議可以提出反思心得,不僅只是收穫
  5. 獨特性學生作品要和課程有多一點連結,避免抒發性的抽象心得,可以先介紹課程內容,再進行心得書寫、可以凸顯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遇到的困難與解方
  6. 重視學科能力實作的課程看重作品的產出

課堂實作

  1. 可以以摘要呈現作品脈絡,使用了什麼工具(程式),並凸顯出實作的過程(如:遇到的困難、與團隊的合作
  2. 連結到過去學到的學科知識

完整性

  1. 格式排版先做簡單介紹、緣起、動機、構思的思維、運用的工具等
  2. 格式排版製作的過程、方法也應交代
  3. 善用影片呈現:影片是趨勢,鼓勵應用
  4. 每堂課程結束後作簡單的拍攝紀錄
  5. 透過作品的多元樣貌及細節的呈現展現學習歷程
  6. 強調實作的課程會重視學科知識的應用-->作品產出

可能的困難

解方

以學習單為學習歷程檔案上傳,可能反映太多的資訊

  • 學習單是兩面刃,雖可呈現學習脈絡,但只是學習上的指引
  • 如何補足學習單形式上無法呈現出作品重點、學習消化產出...等缺陷?
  1. 作品應呈現出消化完學科知識後的成果
  2. 將完整的作品應有的主題欄位(如動機、目的、方法)設計進學習單內,讓同學自行發揮,並只上傳該部分作為學習歷程檔案

-->著重者為該課堂後學生對於該學期課程的綜整性反思

          影片可提升作品完整性,但要如何呈現?

  1. 簡報搭配口說,內容呈現出製作過程中的困難與反思,最後再進行作品的動態展演
  2. 將成品最後的樣貌以影片呈現,將影片連結的方式補充在作品當中,提升完整性

          100字自述內容寫什麼比較好?

  

  1. 課程簡介、作品介紹、心得反思
  2. 作品與作者觀點

          如何在團體報告中呈現獨特性

  1. 分工表
  2. 對自己於團隊中重要性的描述
  3. 在「學習心得反思」欄位就可描述該生之獨特性
  4. 注意:需強調獨特性時機:同儕之間所從事之同質性高,難以辨別個人特質時(團隊報告也看中團隊分工合作的能力,如何合作、解決困難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