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高雄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905 高雄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5

0905高雄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高中老師)

問題

解方

高中端

學生壓死線的特性,讓老師在認證期間遇到的困難

  • 上傳期限壓至寒暑假對學生完整思考及準備是好處,但已不在學校,很難找到老師討論改進
  1. 老師可公正訂好繳交與認證時程標準,超過了就是不認證不用心軟
  2. 清楚告知同學辦公時間/休息時間之區隔

高中端


老師認證標準應該如何拿捏

  • 非完全一樣的課程內容(ex. 課外實驗補習班)放入學檔補充,老師是否要認證?
  • 退件標準要如何制定
  • 串聯多方課程/校外活動的作品找不到老師認證


認證標準

  1. 只要沒抄襲都會盡量幫忙學生認證
  2. 資料引用要作好,並包含學生自己心得,達到這些基本要求就會認證
  3. 團體報告應包含分工表以及個人的省思心得,才會通過認證
  4. 事前提供報告的基本格式與要求(例如:封面需加名字、需包含心得等)

非課程內容

  1. 對於串聯多科的作品,以上傳件數為由讓學生思考是否一定得上傳該作品
  2. 例:高一學生超前進度解剖青蛙,跟他說等高二教到再放

高中端

老師在設計課程時若去想「好準備學檔」出發,是否改變了教學的初衷?

  • 以自然科來講很難設計能展現出學生各自特質的課程(例如作實驗會變成大家都一樣),最後變成心得大總匯

例如:自然科除了實驗之外多設計一些活動(例如辯論),也可請學生加入學習筆記與學習單等;讓大部分同學能展現自己獨特性,順便能避免為了學檔額外補習的情況


高中端

若由各科老師額外說明學檔製作方式與規範,會占用到課堂教學時間;高中端的校方是否有其他協助?

  1. 例如:在新生入學時親自說明學檔之於大學審查的重要性

->概念與素養需要慢慢推廣、變成一種態度-學習過程的累積,不只是因為升學為做而做

  1. 每所高中情況不一,有些有跑班的課諮師、甚至還有美術老師幫助同學進行美編,需要學校幫助

學生端家長端

學生和家長還是不清楚學習檔案

  • 學檔相關課程安排在第八節的學並未強制參加,使一些同學錯過(未來卻後悔)
  • 家長也不清楚,導致家長無法從旁督促

  1. 鼓勵學生還不確定未來志向時能多上傳不同科目

  2. 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做與未來志向科系相關的作品(例如第三類組做生物科)

系統端

系統不能將之前的評語複製貼上,導致老師操作程序繁瑣

學檔議題討論的資訊落差與城鄉差距

網路承載量問題,多人同時線上繳交造成塞車

其他
學生為求大學端青睞而多花許多課外時間製作作品或比賽,造成班級內作品差異(拉大城鄉差距

(尚無解方)







(尚無解方)

 

第2桌(老師+家長)

問題

解方

大學端 審查標準清楚,但仍不夠具體,學生不清楚素養能力具體為何

  • 希望大學端可以提供具體或故事性敘述舉例說明素養能力

學生端 須兼顧課業與學檔,製作檔案時間不足,壓力大

  • 可能的原因:死線的焦慮、每一科都要用成績綁定、糾結於排版美編

  • 惡性循環:學生製作意願低落→綁定成績→學生時間不足壓力大→製作意願低落
  • 學生可加強時間控管能力
  • 高中端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作業整合成課程學習成果
  • 比起排版內容更重要,但有關美編部分高中端仍可開設相關課程,提升能力
  • 希望老師可以就學檔與成績綁定問題多做討論

學生端 (主要集中在中後段學生)繳交意願低落,即便有做宣傳仍無法改善

  • 可能的原因:學生仍沒有認知到學習歷程檔案的重要性、製作時間不夠、學生能力不足(基礎文書處理能力)
  • 老師經驗分享:提供學生模板,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呈現能力,不過還是很少學生交
  • 可邀請學長姐做實際經驗分享,幫助學生提升意願並認知學檔重要性
  • 學生可加強時間控管能力
  • 提供能力列表/指引,讓學生去思考作品呈現哪些能力
  • 高中端可開設課程,指導學生基礎文書處理能力、培養素養能力
  • 希望大學端可以提供具體或故事性敘述舉例說明素養能力

學生端 沒有方向,導致不知該如何整合/製作學檔

  • 部分老師不清楚學檔,導致無法提供相應指引,學生也沒有方向
  • 沒有範本可供參考
  • 學生不清楚何謂素養能力、不清楚個人特質

學生端 作品品質低落

  • 可能的原因:能力不足、不清楚學檔的重點與準備方向

高中端

  • 教師負擔大,時間不足
  • 認證品質

暫無討論

其他

  • 真實性:教師或家長過度介入學檔製作/外包

暫無討論

 

 

第3桌(學生)

 

問題

解方

1.不確定作品如何呈現才能符合大學端的期待(評量尺規),或是不了解大學端對作品的期待





理想做法(完整性):先列出主題、小組分工比例、為主題做說明(關鍵字)、心得反思(要和百字總結做連結)、進行步驟(動態成果就分析說明)、討論和作品成果(研究報告跟成果)、未來展望(對未來學習有什麼影響或期待)、歷程佐證(證書或實體成果)

  • 先盡量多準備素材(Ex: 照片)再挑選跟主題比較有實際相關的,加上小標題等註記幫助教授閱讀
  • 依照科目有不同作法,以要點排下來(過程、照片、內容),要點也可以跨科目使用
  • 按照日期,用類似日記的方式把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過程記錄成表格
  • 先寫摘要,再列出學習過程遇到的困難跟解決,再寫動機(為什麼選這個主題)、訂定主題到產出的過程,放自己上台報告的記錄和收穫

2.作品量比較大會不會影響教授閱讀意願?如何呈現才能幫教授抓到重點?

2.掌握大原則:版面上以整齊為主,盡量不要只是文字,以照片作輔助

    • 心得反思的部分長文下小標字型、字體上做標示
    • 做目錄和摘要(用流程圖的方式)
      • 每個區塊都有小摘要,大標題上把他們區分開來
  • 把製作過程精簡,把重點放在反思跟學習影響
    • 把大份的報告書放在最後(教授看或不看都可)
    • 創意呈現(Ex:抓音檔改歌詞)
    • 尋求外部資源輔助(Ex:Canva)
  • 從美編下手
    • Ex: 用簡報的方式呈現,參考官方模板再自己做修改
    • Ex: 小插圖

3.外部連結可以怎麼吸引教授點進去看?

3.

  • 寫簡短文案
  • 寫在百字心得,強調一定要點
  • 調整版面比例,讓教授可以直接注意到
  • QRcode上面有小圖案比較能吸引注意

4.10MB容量對多媒體呈現來說不夠(影片只夠上傳四秒)

4.

  • 壓低影片解析度
  • 外部連結(Ex: Youtube)
    • 教授不一定會點
    • 外部雲端空間不穩定
  • 影片內容用截圖放進文件檔,加上文字說明

5.每一科都累積到學期末要交會做不完,但也擔心件數不夠

  • 老師不想加班,就把繳交時間提前,壓縮學生能夠發揮的空間
  • 老師學期末才給主題,為了審查也要提前繳交

  • 學校端先統計各科要做的學習歷程,把必做(有評分需求)的標示出來,讓學生可以提早協調時間
  • 把評分截止跟上傳截止區分開來,滿足教師評分需求,也給學生改善作品空間
    • 評分可以提早(Ex:到二段到三段間完成)
  • 老師會提早時間,是為了增加緩衝,但保持給學生修改的彈性

6.主科類(國英數社自)沒有比較適合的題材可以做成學習歷程檔案

6.

  • 教育部可以提供教師課程延伸方向,同時保持學生題材選擇彈性,可以展現獨特性
  • 把課程內容結合個人特長發揮(Ex:會寫程式,教到矩陣就寫一個程式做矩陣)

7.高一作品較不成熟,主題是好的但沒辦法使用覺得比較可惜

7.

  • 後來有相同主題再做結合
  • 第一屆後可以留範例給未來的學弟妹,預防這樣的遺憾發生

8.高中教師師資不平均,並非每個教師都能夠提供完整協助

(未有適合解方)

 

第4桌(學生)

問題

解方

(一)學生端 小組報告難以展現差異化能力、公平性


  • 組員之間的能力、對學習歷程檔案的重視程度、貢獻不均,造成公平性問題

  • 團隊合作狀況不佳的話,會不會最後在「團隊合作」素養能力的評分上吃虧?




(一)

  • 維持團體報告
    • 加入小組共同討論分工表
      • 但是會遇到有些人上傳檔案時,擅自改動分工表的問題

>用抄襲比對系統(系統內建的,60%以上相同會認定抄襲)來避免個人在上傳時修改分工表

  • 強調個人付出的部分
  • 透過面試時的提問,說明自己的付出
  • 同時上傳團體版&個人版的報告(不放其他組員的名字)
    • 但要說明為何會同時上傳兩份
    • 要先知會負責認證的老師

(二)大學端 

【不清楚大學審查原則】

  • 不清楚如何呈現「過程」,導致要一直修正、邊做邊改






【還未定向時,如何準備?】

  • 還不確定未來想讀的科系時,如何準備檔案?




【能力不成熟時,怎麼呈現?】

  • 粗糙的作品可以上傳嗎?
    • 高一做的學習歷程現在回去看沒那麼好,但想要呈現出三年的成長,會想要每年的都放一點,能選的作品就很少(怕有的作品會看起來太不成熟)

(二)

【不清楚大學審查原則】

  • 希望大學端可以多給審查原則的細節、直接敘述想看到的能力
  • 透過大學問、IOH平台中學長姊的分享來了解該科系會學習到的內容,以此來判斷可以呈現怎樣的內容
    • 可以比對不同學校、同科系的網站
  • 111招聯會網站也有提供相關資訊

【還未定向時,如何準備?】

  • 展現自己的特質、素養能力為主
  • 在報告中呈現經過學習,對於該領域有什麼想法

>可以變成選讀科系的初始動機

  • 在檔案中加入「應用與期許」欄位:描述學習到的能力,以及此能力未來能夠應用在什麼方面

【能力不成熟時,怎麼呈現?】

  • 學習歷程自述:想勾選高一、高二的作品時,會在學習歷程自述表現出自己有怎樣的進步
  • 把課內報告&學習歷程檔案分開:前者著重學科內容,後者著重個人消化(後者才會是上傳的內容)
  • 重質不重量,不一定要全部作品都上傳

(三)高中端 

【學校引導不足】

  • 老師給的指導少、希望可以有機會跟同學一起修正分享,來知道怎麼樣做更好
    • 學校有自主學習展,但只是靜態展,也不會有太多人認真去看,而且只是一張海報也跟學習歷程檔案的呈現不同


【教師認證制度僵化】

  • 如果老師失聯,沒有幫忙認證作品,上傳就會受阻

(三)

【學校引導不足】

  • 自主學習的靜態展應配合動態的講座或是導覽,讓作者和聽眾互動交流、分享
  • 老師提供優秀作品作為參考,讓學生能夠從中學習好的作品呈現方式
  • 由政府舉辦各校之間的交流活動:能夠看到不同學校的作品,讓學生更知道和他人的差異、如何改善

【教師認證制度僵化】

  • 上傳作品前先當面拿給老師看,確認是否有需要修改的部分(因為老師認證後就無法再修改)
    • 但如果每個同學都這樣做,會造成老師額外負擔
  • 若老師消失,就尋求教務處幫忙:請教務主任協助聯絡老師
  • 系統設定在學生上傳後,老師能夠收到通知
    • 但如果老師的學生太多,可能會使得老師被通知淹沒 ex.一次要認證300份
  • 希望拉齊教師認證跟學生上傳作品的期限

(四)系統端

【件數限制問題】

  • 要準備那麼多的學習歷程檔案,犧牲很多課業時間,但最後又只能上傳三份>努力跟呈現不符合比例






【時間限制問題】

  • 上傳時間限制太嚴格:時間過了就無法上傳,但很可能等到證書、活動參與證明發放就超過上傳時間
  • ex. 上了大學先修需要通過檢定才能拿到學分數,但因為疫情一直無法考檢定

(四)

【件數限制問題】

  • 希望大學端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的上傳件數,可以自由分配
  • 取消每學期的總件數限制:讓學生可以自己決定想上傳的數量
    • 但可能會有城鄉差距、軍備競賽的問題(會變成有些人只在高三時才全部一起準備)

>不過最後能交給大學的有限,所以此問題應該還好

>重質不重量


【時間限制問題】

  • 多元表現:一年的上傳件數多,可以把過往的作品移到之後進行上傳
  • 取消上傳時間限制,不要硬性規定過了時間就不能上傳

(五)學生端 準備時間不足:如何分配各科準備時間?


  • 一次要做的作品數太多,會沒有辦法重視每一份作品的品質

(五)


  • 各科老師水平溝通:協調好繳交期限,不要讓作品的期限集中在同樣的時間 ex.一段是國文、二段是英文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作品形式:課程活動成果、專題式探究成果、實驗記錄


要呈現出清楚的問題意識  脈絡完整性

  • 問題意識:為什麼做這個(動機)?要怎麼做?為什麼要這樣做(ex. 問卷或實驗設計)?
  • 除了學校規定的作業之外,自己有沒有生出、發現問題的能力?

要從個人的反思中呈現學生的獨特性

  • 個人在過程中的感受、學習內容和生活中各種議題的連結
  • 觀察過程中的省思和聯想,不只看到現象,也要想到現象背後的原因和可能的影響

要有學習過程的完整說明和紀錄

  • 小組報告的分工合作如何呈現?
    • 分工表很重要,應包含每個人確切的職責和各自學習到的事
  • 問卷內容、採訪稿等過程中的素材要呈現出來
    • 採訪可以攝影錄音,擬訪綱,展現真實性

格式排版

  • 圖文並茂可以讓人更快速理解、抓到重點
    • 可在圖表旁邊加入簡單文字說明,讓觀者能快速掌握了解
  • 學生應清楚作品內何處為重點,便可利用顏色、字體放大等方式強調出來
  • 「實驗紀錄」的理想格式?/可提供外部連結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 學生有興趣的主題與想法,但不明白如何呈現或進一步的聯想與反思?
  1. 需釐清當初刺激到自己「想去了解為什麼」的動機/受到感動的驅動力為何
  1. 學生對如何探究過程的經驗不足,難以預料到衍生問題或找老師引導的必要性,也不確定該如何呈現
  1. 學生應增強主動性,找老師協助或課外資源
  2. 希望老師可以定期關注作品進度、並給予建議
  1. 既定格式限制學生想法?/完全沒提供建議格式學生又很迷惘?
  1. 還是可以提供簡單的指引與建議,但不用強制規定形式
  2. 從既定正式的格式(如:科展/小論文)著手,再彈性增減
  3. 高中端可多提供過往優秀作品作為參考
  1. 都是文字的段落(例如:心得反思)該如何排版得比較吸睛?
  1. 若是團體合作可加入側拍照
  2. 能轉圖表的就轉成圖表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猷珵)

本桌作品類型:課程活動成果、學習單、專題式探究成果、課程學習成果


完整性

  • 應包含:學生基本資料、目錄、學習動機與目標、課程內容、過程、結論、反思心得、額外延伸的學習成果(檢定/成績/獎項/分享證明)
  • 若為團體作品應說明分工與貢獻
  • 最重要的部分:動機、過程反思心得

-過程:如何學習(課外學習方式)、說明困難、尋找/發想解方過程、清楚說明每個步驟的想法與動機

-反思心得:如何改進、學習到的能力、學習價值



其他(格式排版):應乾淨清楚

  • 內容應精簡,可以列點式文字作說明,可針對圖片/圖表多以文字標註說明,將資料視覺化(猷珵)
  • 各部分、各主題可分頁呈現
  • 圖片比例不用太大
  • 格式排版應盡量統一

素養能力

  • 重要的能力:領導能力、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思辨能力、分析統整能力、邏輯條理、創意批判
  • 如何清楚、具體呈現?

1.自主能力、學習態度:可呈現自主尋找學習資源學習的過程(找資料/註冊平台學習),詢問老師/課諮師/學長姐的過程也可呈現在作品中

2.思辨能力:完整呈現在操作/製作過程任何的想法

3. 統整能力:收集學習過程中的素材、....

4. 領導能力:可擔任幹部,但名額有限→課程團團體報告仍可展現領導能力

5.問題解決能力:在過程中敘述困難,紀錄尋找解方的過程


獨特性

  • 可呈現與過去作品的差異
  • 可在過程中的學習方式多加說明,將學習方式背後隱含的特質與學習到的能力呈現出來

(例如:透過Ted學習、因應疫情時代或是工業4.0的學習策略)

  • 分組作業:除了呈現小組共同的成果之外,也可多加詳述個人內化後的心得、學習過程以及分工表(僅需透過比較呈現小組內容與個人成果差異即可)

脈絡

  • 進行推論或比較時應敘明因果關係,並提供證明,ex. 比較實驗成果與過往研究時,應提出過去研究成果做比較,而非單方面文字敘述,並說明如何得出這樣的結論

可能的困難(沂諠)

解方

  • 各部分、各主題分頁可能會使篇幅太多,是否壓縮大學端檢視意願
  • 若是內容條列清楚的話應該不太會影響,簡報作品也不太會有這個問題
  • 額外延伸的學習成果(檢定/成績/獎項/分享證明)應歸類在多元表現部分呈現,那在學檔中會需要放嗎
  • 雖然檢定/成績/獎項/作品分享等證明主要放在多元表現,但這些都可能是課程學習延伸出的成果,因此還是可以在學檔中附上這些成果證明學習到的能力主要放在多元表現,並簡單說明即可
  • 學生能進行的的反思以及作品的完整性有限
  • 希望老師在課程中說明,以及提醒/引導
  • 廣而淺/單一而深,哪種方式更好?
  • 其實都可以,前者若能夠統整的好,可以顯出內容的豐富與整合能力,重點在於清楚呈現學習收穫,以及展現出同學的獨特性以及創新性
  • 同學與老師認為學生個人可能難以呈現獨特性,會需要老師介入以及家長的協助,但相對同學的作品若太具備獨特性,可能會有代做的疑慮?
  • 學生可以先記錄自己原始的想法,再記錄經由師長的回饋或建議後有何修正,這正好能呈現學生學習的歷程;可透過面試檢視代做問題,也不用太擔心作品中沒有呈現獨特性,仍可透過其他方式(面試)呈現獨特性
  • 學科類作品難以展現獨特性
  • 可挑貢獻度高、具特質性的作品上傳,若不清楚該如何挑選適合檔案可與老師討論
  • 不太確定有關課程內容占比要包含到多少,因為要有課程背景說明才能幫助理解過程、成果的呈現
  • 不用太擔心,審查者都會先閱讀相關的背景與基本資料

 

第3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呈現作品包含:課程活動成果、專題式探究成果、實作作品、綜整性學習紀錄


過程

  • 呈現重點:放在個人收穫和反思,而不是成果(Ex:發表會不要寫體驗了什麼,要寫學到什麼)
  • 動機可以詳細描述,呼應學習內容
  • 詳細列出如何發現困難、解決困難
  • 需要把重點放在學習的方法是什麼,以及自己學到什麼(Ex:為什麼從宗教、科學等方面下手)
    • 呈現「如何決定報告的主題?」
    • 團隊合作的過程如何分配、個人擔任什麼樣的角色
    • 反思心得上在學習前後的成長
  • 進度表可以讓教授對學習過程有更細節和清楚的了解
  • 探究實作
    •  可以針對作品有更具體、詳細的描述
    • 應清楚表達探究的過程(實驗設計的方法和原理)
  • 學習單改正與迷思要針對探究過程
  • 多元選修比學科知識課程有更多元的內容,可以側重在嘗試學習方向的過程;學生能否對知識做跨領域的運用

真實性

  • 用第一人稱來呈現作品(呈現規劃活動的過程),比較像是自己的作品,而不只是依照老師的課程規劃執行
  • 標註資料來源和分工表
  • 使用照片等過程的記錄
  • 過程的敘事、學習細節的刻畫(Ex:老師是如何描述這個主題的、團隊合作中如何爭執和妥協),都可以增加作品的說服力

素養能力

  • 應用可以把格局放大,關注跨學科素養能力(Ex:不要只寫學到「旅遊規劃」,那只是表現方式)
  • 因為大學教授專業很窄,呈現重點不要放在學科知識的展現(Ex:不要強調特定的程式設計軟體使用,強調問題解決的過程)
  • 同學個人對「如何表達」的素養能力可以做更加強

格式排版

  • 不限作品形式(手寫或電腦都可以),只要內容乾淨整齊就好
  • 應精準表現主題和內容
  • 將文字敘述的重點做標註
  • 以大標題和小標題去對應內容

摘要

  • 內容該如何取捨?內容比較多,教授沒辦法短時間內吸收,如何抓重點?
    • 選擇作品時要找到一個想要呈現的重點(例如:技術、知識、態度),老師在課程設計就可以先定義出,學生在呈現上也可以在最前面表達
    • 在呈現上也可以更針對系所去做對應(並非學科知識,而是素養能力)(Ex:醫學系想看到「關懷弱勢」的特質,系所招生簡章會強調)
    • 可以在最開始放上作品內容的概覽

反思心得

  • 避免描寫心情式的心得,而是著重在反思部分(Ex:未來可以如何改進、修正的過程)
  • 需要更扣合學習過程,用詞精確
  • 要呼應動機,跟課程的學習過程或學到的素養能力有所連結
  • 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可以跟心得獨立分開寫
  • 紀錄上個人在探究前後的個人想法和轉變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學生沒有明確格式引導很常會不知如何下手,老師如果提供特定格式,教授看到許多重複格式的作品,不知道教授會有什麼觀感?

1.如果只是表格、邏輯性的架構不太影響,但對太過細節,例如特定的範本、寫作結構和語法,就會讓學生作品失去獨特性(Ex: 都是家屬就醫經驗所以來念醫學系)

2.團隊合作的過程如果「沒有解決」或是無法被解決,如何被寫進來?(Ex:有同組夥伴對課程沒興趣)

2.無法解決現實的團隊合作問題,還是可以去從自己的角度去描寫如何思考更理想的合作型態、正面表述自己的團隊合作精神

3.學習歷程檔案都說要強調「過程」,但只寫出過程,卻沒辦法完整的呈現「成果」,會不會無法強調出學生個人能力或學習結果?>會不會是因為做不出好成果?

3.成果的完整呈現依然是重要的;如果是沒有「好成果」的話,還是可以從如何提供未來改進做陳述

4.學習歷程的重點精萃該著重「過程」還是「收穫反思」?

不同教授可能關注不同的點,那放上完整的作品好還是精萃過後的結果好?

4.不論是何者,其實都是被收攏在一個完整的框架和故事下的,彼此之間有相互呼應,需要著重在這個完整性的表達

 

第4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作品形式:專題式探究成果(ppt)、實作作品(雜誌)、實驗紀錄

(一)大原則、共通作法:

脈絡/格式排版

  • 開頭要先放的東西:
    • 課程名稱、課程內容介紹
      • 注意:「課程名稱」和「作品題目」兩者要區分清楚
    • 目錄
      • 輔助大學端理解整份作品的思考邏輯
    • 整份作品的摘要、重點和亮點
      • 可以圖表、小標,簡潔呈現作品的區塊
    • 【小組報告】個人的貢獻內容
  • 可以加入圖片,吸引目光(但應配合文字內容,而非加入無關的圖片)

素養能力

  • 透過「參考資料」部分,展現自己消化、統整網路資料的能力
  • 先想清楚自己希望呈現的能力,做完作品後回頭檢視作品內容是否有展現這樣的能力
  • 比起作品篇幅長短,更期待看到學生的能力:
    • 思考能力
      • 做出某個決定時,為什麼會這樣選擇?
      • 下結論背後的原因為何?
    • 組織能力
      • 作品架構是否清楚
    • 創意

獨特性

  • 說明選題的動機、個人與該主題的連結,展現出自己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
    • 例如:選擇研究酒駕主題,是因為「我家附近」有這個問題
    • 例如:統計與住家附近有關的酒駕資料
  • 結合個人生活經驗,思考「未來改進方向」(例如:未來還可以深入研究的部分)
  • 要區分「自己的看法」和「參考資料」、「他人的意見」(可以用顏色區分)

完整性/真實性

  • 注意「題目」和「內文」要確實相關
    • 大學端第一眼看到的是題目,因此題目必須能夠確實反映內文(例如:題目提到法律,那內容也要著重呈現法規內容)
  • 真實展現遇到的困難、心路歷程,就算看起來不專業也沒關係
    • 可以著重展現心路歷程中的「轉折點
      • 遇到什麼問題
      • 能否解決:可以的話如何解決、不能的話為何無法
    • 以時間順序呈現學習過程和轉變(但要注意不要變成流水帳)
    • 把時間軸的轉折轉化成平面來展現
      • 例如:如果我選擇A主題,我會如何做......,遇到......問題,所以換成B主題

(二)不同作品類型的作法

  1. 作品中包含較複雜的文字內容(如:法規):
  • 利用圖片和圖表轉化艱澀的內容

  1. 實作作品:
  • 「作品」本身和「過程」兩者要取捨(例如:要強調的是心路歷程,還是要強調成品?要先想清楚自己想著重呈現的部分是什麼)
    • 原則:要讓讀者可以清楚抓到想呈現的重點

  1. 實驗紀錄:
  • 除了實驗紀錄本身,可以再額外加工,呈現學生本人在實驗中扮演的角色

可能的困難

解方

(一)理科的實驗紀錄拿去投文科的科系,要如何轉化成文組教授易懂的形式?

(一)

  • 著重呈現素養能力
    • <span style="font-we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