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桃園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731 桃園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5

0731桃園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問題

解方

系統端

  1. 目前上傳容量更新過還是不足

系統端

  • 再增加容量
  • 把「多元表現」可以直接上傳網址的功能也放到課程學習成果
  • 但網址串只能貼一個,認為需要二到三個

學生端

  1. 學生不知道如何呈現?
    1. 除了傳連結以外,還可以怎麼呈現吸引教授點入連結
    2. 頁數/分量如何拿捏?
  2. 如何引導、激勵學生動機(學生能力差異)
  3. 學生資訊能力待加強
    1. 影片剪輯、製作投影片、應用資源等)
    2. 表達能力(不清楚正式文體如何表達)


學生端

  1. 「完整」的呈現,會要學生簡介這堂課在做什麼,請學生做成簡報
  • 引導式問題:先多問學生問題,學生就會寫成一大篇,再問「那教授會想看哪個」,讓學生抓重點
  • 搭配「連結/QRcode」 ,讓學生設計吸引教授的標誌
  • 一開始給架構(內容有哪些、遇到什麼挫折、經驗的轉折、如何解決問題)
  • 鼓勵把失敗的過程記錄下來
  • 要學生把影片抓「起、承、轉、合」四張圖

  1. 提供學生範例,讓學生有辦法想像
  • 出作業讓學生去看大學的科系介紹和指引,跟學生討論為什麼該科系需要該能力
  • 學期末有學習歷程檔案的檢核表,問學生「這學期課程什麼東西是教授會看的」
  • 老師心態:群體戰、陪伴學生討論、產出,建立學生信心和方向
    • 請高二學生提供範本、舉辦發表給下一屆
  • 線上發表平台、資料庫
  1. 課程
    • 開一堂簡報課
    • 課程設計中就要包含表達、摘要的教學
    • 學生有過一次完整的學習,會更清楚怎麼用

高中端

  1. 學習歷程檔案對教師端的說明不清楚
  2. 生涯規劃、技術教學排課時間不夠
  3. 「資訊能力」定義太廣泛,到底包含什麼?

高中端

2.需要一堂專門課程讓同學有較完整的時間製作檔案

  • 課諮師、輔導老師、導師相互配合
  • 網路平台分享學長姐範本,影片留下來變成分享資料庫,類似IOH
  • 一群人自己開課,就教選課的學生操作

3.教育部要有更清楚的定義跟說明

大學端

  1. 大學提供的指引太籠統(「心得」、「反思」是什麼意思?)

未討論

其他

家長不支持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親師溝通、讓家長也能鼓勵學生








第2桌(老師)

問題

解方

大學端

  1. 審查標準、指引不清楚:使得高中端準備上有很多不確定性


  • 希望提供大學端各科系的審查指引:將抽象標準(素養能力)可以具體呈現。例如:法律系的教授如果希望看到學生解讀判決書、邏輯思辨、反思的能力,這樣可以幫助老師設計課程、學生撰寫內容的方向。
  • 部分大學科系有提供相關資料、標準,但仍有不足。

高中端

  1. 準備新課綱、協助學生準備學習歷程負擔過重。課程安排時間不足、學生準備上的問題也難以被完整解決
  2. 有關學習歷程檔案的資訊不足、雜亂,降低學生學習意願
  • 「部訂必修」的部分與舊課綱較一致、課程時間減少,這部分在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比較困難;但「校訂必修」或是「多元選修」課程,老師設計課程較為彈性、可以讓學生有比較多的空間呈現獨特性、符合特定科系的能力需求。
  • 教育部應該提供高中端簡明的資訊網路平台可以查詢。包括:Q&A方式、簡明扼要的資訊、易查詢、易懂的系統
  • 暑期期間,教育單位可以提供各縣市老師線上「學習歷程檔案」會議制度,彼此分享教學經驗中學生的作品、面臨的問題。透過此會議,可以進一步再跟學校內老師、學生分享。

學生端

  1. 無法完整呈現、呈現做法不一致、能力參差不齊
  2. 學生不清楚學生歷程檔案的目標、不知如何有系統的整呈現、整理作品
  3. 目前呈現作品的制度忽視口語表達能力


  • 學校可以在公開場合展示優秀作品(範本)、分享給全校其他同學,促進同儕們互動、收穫更多。不只是老師的視角,也應該讓學生視角呈現。
  • 可以透過「步驟式」的教學引導:在學期開始時,老師應該告訴學生該課堂的學習成果應該符合「學習目標」、「學習過程」以及「課程反思」的三個思考架構、模板。
  • 老師只要提供一個課程「架構」而非「範本」,即便是同個老師指定的作業也可以有開放性、讓學生有自主的空間。
  • 口語表達的呈現:上課時可以錄影(用雲端連結),但缺點是大學端教授未必會點開影片。必須在檔案之前提醒此份資料的重要性、吸引目光。
  • 學生作業「獨特性」:雖然必修課程會有學習單、作業等固定形式的作業,但仍須大學端仔細閱讀學習單的內容,才能看見學生的「獨特性」。各科系也可以提供具體的審查標準。

 

第3桌(家長)

問題

解方


學習歷程檔案的準備(技術面,下午場重點)

  1. 學習歷程準備專業能力(文字、排版...等)缺乏、佔時間,需要引導
  2. 尤其在於軟體上的資源與協助(上限只有10mg(系統端),影音的剪輯更顯重要),高中端很多沒有提供教育版的資源
  3. 城鄉差距的問題需要解決

學習歷程的目的與實現:

  1. 大學端現在雖然有提供學習歷程資料查詢,但有些校系沒有列注重的核心能力、或是太抽象
  1. 即使大學有列出詳細的審查原則,有些學生可能會因為課程資源的缺乏,還是沒辦法修到想要修的課,不利於探索性向
  1. 建議大學端各科系將注重那些素養、特質、審查原則,擬定出來供學生端、高中端參考

  • 將學院所欲培養的人才具體」特質、能力列出來,對於學生性向的探索較有益,特別是更重視學生專業能力之科系

  1. 課程設計:認同高中端大學端合作開設微課程,但建議強化「長期課程合作」才有實益,短期的成效有限

  • 要思考什麼樣的課程對於高中生的性向探索、學習動機是有幫助的,不只限於了解該科系在幹嘛

學歷歷程與升學:

現行制度優先參採學測成績,但是又要看學習歷程檔案導致負擔繁重

建議大學端各科系對於「學習歷程檔案」與「專業能力」參採比例應該調整、界定的更明確,以利學生學習心力規劃。






第4桌(學生)

問題

解方

學生端*頁數分配(比例和位置):

作品呈現該著重過程還是成果?

反思該放前面還是後面?

團體報告中,應該以團體視角出發?還是重個人特質

  1. 小組交同一份給老師,要上傳時自己修改,再給老師認證改一份個人版給老師認證。可以適度在自己的部分增加篇幅說明。(只有討論到團體、個人的頁數分配)

學生端*作品中呈現「學習過程」時,容易講得很籠統,每個人都寫學到「批判思考」、「團隊合作」可是講得不清楚

  1. 舉實際過程中遇到的例子結合抽象的概念連結,例如團隊遇到困難吵架怎麼解決,展現「團隊合作」

  1. 呈現思考過程可以用圖表,可以比文字行列清楚

學生端*如何呈現學科能力

例如:生物課除了籠統的說學到生物知識外如何近一步展現學科能力?

  1. 參考課本將課內的名詞、概念寫在報告裡面
  2. 以課本為基礎主題式整理,更深入的一個往主題發想,從課本中找到問題去(動動腦、QA)
  3. 數學可以一題用很多方式解達,展現對不同概念的熟悉應用

學生端*不知道如何吸引教授眼球

  1. 交叉使用ppt、word達到不同效果
  2. 視作品複雜程度:需要分類的用ppt,複雜的作品用ppt附完整版word的超連結(ppt版面配置比word自由 重點清楚)
  3. 不同科系之間不同:理工用word有條理,設計類用ppt展現美感
  4. 先放報告簡介目錄,讓教授可以選要看哪裡

大學端*沒有依照科系的案例參考

  1. 參考該校系曾發表過的論文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完整性/脈絡

-加摘要 (要具體、聚焦地說明動機、問題意識,連結生活情境)


-過程成果搭配歷程作呈現(先成果後歷程


獨特性/素養能力

-學生個人的學習過程(思考、展望的過程)、經驗

-最後一頁反思心得 要有具體的證據、例子,盡可能深入

-團體報告應加入個人反思心得

-個人自己詮釋資料的個人意見

-學習單 可以選擇最有興趣的、最想凸顯的能力;如何凸顯與其他人的差異

可能的困難

建議做法

1.格式排版在呈現方式上要以論文還是簡報的方式會比較好?

  • 脈絡:建議是在書面資料上加上脈絡

2.摘要怎麼寫比較好、比較有重點?

  • 不一定要是學術性摘要,要有引人入勝的問題描述 ex:小農報告
  • 要凸顯作品的重點是什麼(問題意識、研究的過程、統整)
  • 報告完整取決於「最後的結果有沒有回應到問題」,摘要的重點在點出「問題」、回應
  • 可以有次標題

3.素養能力「素養」概念太過抽象


(ex:學習單的方式,如果用報導、新聞稿的方式呈現會不會更能呈現國文科的素養能力?

  • 比起既有的知識,更重要是放在如何刺激學生「問問題本身的興趣

ex:小論文可以不只是既有資料的整理,而是提出反省或跟個人經驗的比較、批判

ex:建議把兩難情境(ex:直昇機父母 vs. 台灣孝道文化)拉出來,做出的個人思考性


  • 「素養」是跨越特定科系綜整的能力,ex:鹿港跟國文、地理、歷史都有關連,把這些學科帶回到學生生活

  • 引導性、開放性的問題,建議學生思考的方向,但內容要由學生自己去填補 (如學習單)

  • 把自己提出來的內容去和實際現象、他人的互動做驗證(ex:課堂上報告同學的回饋的問題,這是去引發新問題的能力)

4.格式排版學生擅長能力在口語,但文字難以表達,QRcode不一定會點進去,怎麼吸睛?

  • 重點在於100字的簡述,可以靠那100字的敘述去強調QRcode和連結的重要性;QRcode可以highlight
  • 不論是個人或分組,交代整個脈絡是重要的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作品呈現的「過程」:
    1. 不只是學習成果,也要呈現學習過程或是更多面向的素養能力(例如:語音檔、小作文、國際觀等能力都可以證明),並呈現學生學習的成長。

  • 作品「完整性」:
    1. 運用架構: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研究結果、心得與反思(不只是主觀心情,遭遇困難如何解決)等等
    2. 在作品前呈現「目錄」、「摘要」,脈絡化地統整作品內容。
    3. 作品應該注重「脈絡」、了解學生解決社會議題的思考是否有所根據。
    4. 作品「重質不重量」,可以多透過圖表呈現作品更豐富與簡易閱讀,減少文字閱讀的負擔。  

  • 作品「獨特性」:
    1. 運用多元議題:在作品展現學生個人特質與作品的連結。
    2. 運用作品的獨特性呼應系所所重視的核心能力。
    3. 例如:發想主題可以與時事新聞、社會生活連結。

  • 「學科知識的運用」
    1. 希望可以在學習歷程檔案中呈現,藉由課堂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在作品。
    2. 提高科系注重能力與作品之間的契合度(例如:統計科系與資料統整的能力)

可能的困難

解方

作品內容龐雜、難以精簡呈現,例如探究實作的論文。

  • 書面報告可以運用摘要、主題等重點呈現。注重排版、敘述分析邏輯。著重在研究過程、收穫、個人的獨特性等。
  • 多元之呈現方式:漫畫、PPT、圖表、樹狀圖(mindmap)、資訊圖像化等,不需要侷限於寫作形式。

作品反思如何呈現?

  • 呈現學習成果、自己的觀點等。但記得要有精簡的排版方便查詢,並呈現更深層的反思,而非個人心情小品。

「專業學科知識的運用」在學習歷程檔案的比重?

  • 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可以因材施教、視學生的能力而定。小論文寫作時所使用的研究法時常超出高中的學習範疇,如果學生能透過研究過程學習到這些技能也可以在檔案中呈現、不需要限制。
  • 學習過程更為重要:相較於使用學科專業用語,作品應展現學生知識學習、反思的過程。

 

第3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1. 研究類成果報告

--如果先將結論呈現,再將過程的研究目的、發現、遭遇的困難、研究反思呈現(倒敘法),可能會較抓住教授的目光

--要能一眼看到研究重點及該學生的在其中所呈現的能力

--數據不需要多,把重要的數據整理在同一個頁面

-無論結果好壞,重點在於對該結果的檢討與分析,及修正方式的發想


2. 學習成果紀錄類

--教授較想知道同學透過課程學習,所增長的知識及素養能力,希望可以統整其學習過程中所反映的素養成長,比較能讓老師知道學生的資訊能力改變多少

--只需要上傳最重要的內容

-將素養或能力在開頭就重點標示出來

--內容重質不重量,把一個主題寫深入就好


3. 學習心得反思、行動方案類


--使用PPT呈現仍需有有文字說明,否則不知道作品想要傳達什麼

--可以把做報告過程遇到的困難與反思呈現出來(獨特性)

--呈現的賞心悅目很重要

--呈現主題要清楚(例如:如要呈現英文能力,是否全英文更貼切?

--準備過程中附帶的效益可以另外說明:以該主題為包裝,說明如何透過作業提升英文能力,並展現學生的意志力

--可以把學習素材中印象深刻的特定話語、片段摘錄出來,呈現學生對其省思,在介紹行動方案之前,可以以一些說明來銜接(例如:因為體悟到做事情要有毅力),再引出行動方案

  • 研究類成果報告

--如果先將結論呈現,再將過程的研究目的、發現、遭遇的困難、研究反思呈現(倒敘法),可能會較抓住教授的目光

--要能一眼看到研究重點及該學生的在其中所呈現的能力

--數據不需要多,把重要的數據整理在同一個頁面

--無論結果成敗,重點在於對該結果的分析與檢討


  • 學習成果紀錄類

--教授較想知道同學透過課程學習,所增長的知識及素養能力

--只需要挑選最重要的內容

-以素養或能力開標,內容呼應素養

--重質不重量,選一個主題寫深入就好


  • 學習心得反思、行動方案類

--使用PPT呈現仍需有有文字說明,否則不知道作品想要傳達什麼,賞心悅目很重要

--可以把做報告過程遇到的困難與反思呈現出來(獨特性) 

--呈現主題要清楚

--報告內容要能凸顯該科報告要求的能力(例如:英文報告,將英文能力發揮好是重點,其中選擇的主題只是包裝) 

--可以把學習素材中印象深刻的特定話語、片段摘錄出來,呈現學生對其省思;在介紹行動方案之前,可以以一些說明來銜接(例如:因為體悟到做事情要有毅力),再引出行動方案

可能的困難

解方

對於大學教授提供的建議,不太知道具體如何修正,且每一次聽到不同大學教授的分享,結論都不太相同,有點無所適從

家長


  • 希望大學端(各系所)可以有明確的檢核標準,讓學生可以自我檢視作品是否有符合要求;
  • 建議可以有優秀作品的展示

            學生

  • 如果有作品要求檢核表會有助於作品的製作

學習歷程檔案如何製作的具體建議

教授:

  1. 教授不會懷疑你有修過該課、上過高中,作品呈現重點應是在於該學生於該課程的學習收穫、反思
  2. 量、細節不是重點
  3. 太簡化也不行,如是用PPT呈現,可以附上一些說明,或者相關連結
  4. 報告主題可以從生活情境做發想(如:從喜好的腳踏車,引發對單車力學相關的研究;把解決問題的過程呈現出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應到相關科系要求的素養
  5. 較建議以WORD文字呈現,PPT能呈現的有限,A4摘要一頁,內容摘要、主題列出就可;較詳細的內容擺到附錄(教授好奇會去找)
  6. 透過摘要、總結呈現出製作該報告的學習轉變,引導讀者去認識作者

 

第4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1. 獨特性1. 反思要和自己的作品做更多的連結 展現夠過作品做出的反思2. 老師有安排(表格、報告大標題),但也需要保留學生自己發揮的可能
  2. 脈絡若一個報告內有多個主題,要加強主題之間的脈絡(為什麼選這幾個主題?)
  3. 格式排版簡單明瞭,吸引教授眼球(家長提出,認為歷程檔案充滿不確定性,應該簡單明確展現給教授看)
  4. 完整性綜整性學習紀錄使用ppt呈現能精簡明確的說明,但要再多加入課程學習脈絡
  5. 過程呈現「成長型」學習方式,三年間的作品犯錯沒關係,可以呈現如何解決錯誤、成長
  6. 高中端高中管理階層需要理解,教學現場能做到的作品和大學端作品期待間的差距 
  7. 課程說明需要多和學生說明學習歷程的概念、該呈現什麼?
  8. 不要為了做而做,學校、老師可能需要觀念調整讓學生選擇要做什麼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寫很多反思會不會壓縮到實際作品內容的篇幅?

1.呈現反思的方式不拘,依學生的作品需要,反思可以多發揮展現自己的學習重點(教授回應樂於見到反思,很多學生是沒有反思)

2.想呈現的能力教授沒get到(如:想呈現排版能力,但教授以文件檔案的視角出發,覺得排版反而太壅擠)

2.在標題或是內文中,清楚展現自己想要教授看到的能力

3.不確定作品呈現形式該採用word?或是ppt?

3.依作品類型而定圖片多的作品可以採用ppt,需要完整文字敘述的作品可以用word。但以學生熟悉、順手,讓教授可以看得舒服(字體大小、排版)、清楚為原則

4.具體來說,如何呈現完整反思及學習脈絡(關聯性和故事性、團隊中的角色)?

4.呈現更多整學期的學習過程,例如加入課堂報告時其他同學的回饋,和之後的修正

5.如果用網址、QR code補充說明,教授會看嗎?

5.可以給,但是也要了解教授的時間有限,百字敘述、內容應該讓教授對作品內容有初步掌握

6.家長擔心大學指引不夠明確,花很多時間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歷程檔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