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台中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725 台中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725台中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文組老師) |
|
問題 |
解方 |
高中端 由於尚未有任何判例,108課綱資訊、大學審核標準、教育部核心概念傳達不足且不被信任;若大學教授不買單學習歷程學生又要如何應對。 |
大學的選擇標準不需要對高中公布,但需要被監督。 學習歷程的新檢視系統呈現很完整清楚,若能讓學生家長也看到教授的檢視資訊或許能提升學生的信任。 |
高中端 課程種類和時數都不夠,學生仍傾向選熱門系所的多元選修課程。 |
用多元選修去補齊必修科目減少的時數; |
高中端課諮師能力、資訊、資源不足 |
|
高中端 高中地區的資源不平等 |
|
高中端 教師對於學生學習歷程的介入要如何拿捏 |
|
大學端教授是否完整接受了108課綱的資訊、學習歷程的評比是否有量化和標準化、而大學是否真的重視學習歷程的內容。 |
|
制度端 大學的升學制度讓學生產生線性思考(or功利主義)變成學生自己想像只想用心製作跟未來科系有關的學檔。 |
第2桌(家長) |
|
問題 |
解方 |
高中端 學校該如何輔導學生準備? |
高一上應該輔導學生如何準備 學校訓練學生如何自主學習 應該讓學生知道可以求助誰 適時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高中與大學配合讓學生選課旁聽 |
大學端 教授的評分真的公平嗎? |
大學教授應該要做試評 看同一份作品不同教授平等差距跟原因 教育部要求重視過程而非結果 |
學生端 學生本身可以怎麼做準備? |
研究需要具備的能力 針對未來要去的學群或學系做準備 透過高中三年慢慢培養基礎 多參與課外活動增加多元性 增加歷程檔案的豐富性 |
學生端 特殊優良表現應該提供什麼? |
希望教授重視更多元的學習 不局限於特定的標準(國際或全國比賽) |
系統端 上傳檔案大小不夠用? |
增加上傳空間 教育部解釋為何是要求這個檔案大小並說明如何符合檔案大小(以了解準備方向) |
學生端 生命歷程要怎麼呈現 |
可以參考用影片的方式呈現 |
高中端 老師用心程度有差異? |
|
學生端 系所要的學測考科和指考不同,學生就沒有第二次的機會了 |
|
家長端 家長該扮演什麼角色? |
|
學生端 學習歷程檔案很考驗學生文筆 |
|
學生端 自學生該如何準備學習歷程檔案? |
|
高中端 班級幹部是否可以統一由學校端上傳? |
|
大學端 自傳是否為必要的? |
第3桌(學生) |
|
問題 |
解方 |
系統端
|
系統端
|
高中端
|
系統端大學端 希望透過教育部或大學提出學習檔案歷程的明確範例,在各個標題旁都放上範例,讓學生知道評分標準,避免做白工、浪費時間。 高中端 應該明確舉例告訴學生彈性學習的欄位應該要放上什麼內容,如果學校沒有做出特別安排的話。 |
學生端 心得:
美編:
多元與專項權衡:
|
心得:
美編
多元與專項權衡:
|
第4桌(學生) |
||
問題 |
解方 |
|
課程學習成果呈現方式 |
系統能夠上傳容量太小 |
1.用另一種呈現方式(例如重新整理過的簡報,既符合系統容量,又能重新反思自己的學習成果) 2.把文件和影音容量限制總和起來,讓學生自己決定總容量要如何分配 |
排版、美感、文字描述、組織、科技運用等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相關能力不足 |
有些學校目前已提供相關課程、資源,例如字型的工作坊、排版的講座,但同學反應時間匆促、無法有更完整的訓練。應該要投注更多資源,普及做學習歷程需要的能力 |
|
學校老師規範太多,失去個人特質,還浪費時間 |
1.如果只放老師的指定格式會沒有個人特質,應該呈現精華(也就是自己反思的部分),這個部分可能是你花最多時間、覺得資料很難找、或是很有感悟的部分 2.同儕也可以相互討論、溝通應該如何呈現 |
|
學校間差異 |
學校資源、規定差異(實驗教育特殊狀況) |
未完整討論 可能解方:實驗教育學校是否應該提供學生體制內升學的資源?教育部是否應該提供相關規範、資源,讓所有不同制度的學校都能擁有同等的資源投注在學習歷程檔案上? 可能解方:同學、學長姐間組成升學互助團體,提供彼此需要的科技素養能力、經驗分享等等 |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嚴謹的架構 學生尚未受過嚴謹的質、量化研究方法訓練 |
|
嚴謹的架構 不同能力、資源背景的學生若都想要嘗試小論文式的寫作,可能造成自己和老師能力上的負擔;且無法專心在琢磨一件作品 |
|
群我關係的描述 升學制度下要寫出群我關係並不容易,高中生主要以自我的能力作為分工的出發點,難以拉高視角描述合作中的分工互助 |
|
呈現探索的過程
|
|
第2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學生端:
高中端:
家長端:
大學端: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
|
|
|
|
|
|
|
|
|
|
|
|
|
第3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
|
|
|
第4桌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
1. 老師已經指導過就可以認證,雖然求好心切,但學生有各自能力和限制,應為自己負責 2. 實務上來說可以以比較中性的語言來說明學生的個性和特質 |
|
這兩者呈現完全不同的能力,兩者無法相互取代。教授建議按照想要申請的學校志願來分配,例如特定學系應該達成什麼條件等,無論在成績或特質上應先了解學系需要的是什麼,才進行準備 |
|
教授回應目前大學已經有相關的參採標準,但對於學生家長來說,可以當作參考的指標,以讓自己更了解特定學系需要的特質和能力,但並不是要照著這些標準去改變自身的特質,而是了解自身特質和科系的連結 |
|
教授回應親友同儕的檢驗與討論,應該能夠解決表達不清楚的問題。且需要思考的面向應該是「能否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呈現的形式是輔助,而非必要或是規範,因此大綱、條列等等建議作法只是參考 |
|
未完整討論(可見上方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