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台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724 台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5

0724台北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問題

解方

高中端

-學生

1.學生不知道呈現什麼?  (還在探索、不知道如何聚焦,缺乏引導式框架)

學生的書寫能力如何增進?(心得不夠具體)

-老師

2.不同科目怎麼呈現,尤其是部定本科(物理、國文)的作品呈現?


3.認證的標準?(要不要審核品質)






1.老師提供引導性架構:發想問題、方法,反思

(1)引導性架構(比較適用在多元選修、社會探究、校訂課程):

架構(封面、摘要、目錄、內容、反思)

引導學生怎麼呈現學習過程、亮點

 舉例-學習單字太多,抓不到重點,要重製精煉

         -PPT會精簡,要賦予意義

(2)和課程脈絡連結作反思

反思部分各科都適用

-列了提問,供學生作回答

-簡答題、一段一段式(如:此課文傳達的教學目標)

(3)摘要書寫還是很重要


2.一般學科(部定必修)如何呈現學習作品?

(1)物理:從一個實驗、給方向延伸。

(不要所有作業項目列入評分,可以有期末小發表,但有缺點,不一定所有學生適用


*學生主動性的差異 有些學校不計分可能就不做、不上傳

能力比較差的高中調整:鼓勵學生 「這麼做可以一舉兩得」,因為作業可以結合課程和課外活動、自主學習,跨領域各科做成一個作業。

(2)國文:課程設計中更多思考引導

Ex1可以讀完課文、介紹作者去思考延伸性問題;在短時間做一個作品(新詩創作)

Ex2從課文主題出發延伸思考問題、找相應資料,不要只是資料堆砌


*在學期中設計小作業各科加起來學生很累

不一定要計分,引導比較重要、學生有興趣再去做

Ex:國文課文的思辨(「羅生門」引導學生找兇手)邏輯推理的素養能力

(3)一般素養能力是各科都可以呈現的


3.認證標準


(1)只要作品是相關的就要認證不管內容如何

  (2)老師給建議,修改權在學生,但最後讓他通過(若學生堅持不要還是要認證)

  (3)老師和學生說明自己的標準對學生的好處,說明意義、目標變得重要

  (4)教育局提供更明確的指引

學習檔案的目標是什麼?教育局的立場?

是讓學生自己負責、還是要看見老師指導下的學生表現?

大學端

不知道大學的期待、指引不清楚

希望提供大學端可以提供明確的說明

 

第2桌(老師)

問題

解方

系統端

  1. 學生設備差異(原住民班/普通班)文書處理軟體缺乏或沒有電腦可以編排
  2. 平台網路頻寬的問題
  3. 線上的分享比實體少了更多的互動,例如數學課學生吸收差
  4. 今年學習歷程檔案因應疫情繳交期限延長到十月,有些代理老師轉移沒辦法負責到底
  1. 教學資訊操作:在課程設計就加入第一堂課教資訊操作、額外指導(例如:如何打出方程式)
  2. 上課方式:先開鏡頭、拍照後關鏡頭減少流量,最後詢問同學有無問題
  3. (1)電子白板以畫筆引導,擔心不清楚可佐以PDF呈現
    (2)以要求學生留言回答增加在線互動
  4. 學校行政承辦需在9/30後再進行升級、轉換下學年,保留老師系統權限進行認證

高中端 

  1. 學生能力與分組貢獻程度上差異如何呈現
    ex. free-rider可以被檢視出來嗎
  2. 師長的介入程度標準?批改標準?

  1. (1)分組方式建議:新學期重新分組、交叉分組
    (2評量方式:加入期中的行程性評量、以google共同編輯檢視分工程度、學生主動標示自己負責部分、學生額外從分組之中淬礪的個人學習歷程分享

  2. (1)師長的修改程度著重在邏輯性的協助
    2起初先提供模板或標題(例如課程簡介、架構、學習作品呈現、分組工作、獲得能力、省思),老師同時提醒要著重自己的獨特性避免大學端都看到一樣的東西

學生端

  1. 很難適應因疫情採取防疫線上教學期間自己作品線上化、成果發表的形式與過程
  2. 學生面對多堂課都有專題報告,有些被動學生0上傳
  1. 暫無 
  2. 由學生自由選擇投入程度和上傳作品,老師鼓勵學生主動選擇、提早思考未來的興趣與方向

 

第3桌(家長)

問題

解方

強制分類分組、探索性向:

1. 現行分群太早、太明確,如果學習過程中想轉換跑道,在特定類組缺乏學習資源,會影響未來選系

2.為了符合未來可能就讀大學系所的要求,學生必須到外面補習,增加學習負擔,必須學兩套東西

1. 是否考慮不要強制分組,改採不分組

2. 從國中就開始,進行較深入的性向測驗、有專業的指導與大學的科系作連結

3. 可以學習過去國中資優教育的運作模式,讓學生有開放學習足夠空間,提供充足的支援(軟硬體)。建議高中端增加性向探索的輔導師資,減輕現在老師的負擔。

4.自學生家長:先參與社會多一些探索自我的機會,延遲升學(政府有提供青年儲蓄專案)

5. 建議高中端、大學端可以設立範本提供學生多一些性向範本的指引

大學端選才與高中端教材的落差

1.同一類組的大學端科系參採的科目不一,例如數A、數B,讓高中端選修無所適從

大學端可以多參採學生為什麼選擇這個科系的動機,而非學習專業結果成效

學習歷程

1. 學習歷程檔案的選擇上如果沒有選到未來想念的科系的素材,是不是會造成升學上的吃虧(質疑:透過多元選修,能否補足這塊)

1. 學習歷程上傳檔案容量既然有擴充,可以讓學生後階段若有學習性向的轉變,可以把學習成果上傳至學習歷程以呈現其變化

2.高中端開放跨類組選課,以利學生探索性向

3.建議學生在國中時就可以稍微操作學習歷程的上傳,以免未來無法適應,較有利於銜接



第4桌(學生)

問題

解方

作品呈現     

1.想要呈現的作品很多,不知道怎麼呈現重點,是否需要額外美編?

2.團隊作品組員付出心力不一,影響整體成果、大學教授如何看出個別貢獻?教授可能會認為團隊溝通能力不足

3.老師給同一個模板的情況下,如何呈現個人獨特性

  1. 在作品前面加入大綱、摘要
  2. 希望老師可以讓同學自由分組
  3. 可以在報告中加入貢獻表、分工表
  4. 可以多書寫個人經驗,凸顯獨特性

學校資源     

1.查找資料困難,學校調書時間很長

2.電子資源不足,無法使用線上資料庫

3.上述問題老師無法給予協助

  1. 暫無

學生自主性與老師介入程度     

1.老師要求使用特定模板或格式

2.老師給的指引方向不明確

3.老師強制要求作品主題和呈現方式

  1. 希望老師清出指出修改理由
  2. 老師跟學生可以有充分交流
  3. 希望學校不要硬性要求研究主題、呈現方式
  4. 希望老師尊重學生的想法
  5. 希望老可以提供參考範例

自主學習計畫     

1.自主學習時間被挪用上學科課程,學生須額外花時間執行

2.學生沒有方向、不知道怎做(沒有明確興趣)

3.自主學習環境與秩序不好

4.自主學習的呈現是否一定要跟學科知識或大學科系有明確對應?

5.學校給予學生格式限制,無法自由發揮

  1. 學校應該明確規定出自主學習時間,禁止任意挪用
  2. 學校可以在一開始提供學生比較多興趣/性向的輔導、幫助學生了解自己
  3. 關於自主學習的整體規劃可以請學生會跟學校協調;不過個別學校學生會影響力不一,最好還是可以從教育部開始明定相關指引或規範

其他     

1.做在地社區相關的計畫時,會遇到許多不友善的情況阻礙研究

  1. 學生自行積極做溝通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共通的做法:主題明確、有清楚看到過程、能力(團隊合作、獨立思考、資料蒐集)、個人反思

喜歡/可調整的做法:

1.簡報檔如要完整呈現,需搭配文字說明。口頭報告投影片字不用太多、大標題列出

2.主題可延伸,要再聚焦,可以列副標題、關鍵字,但要經過整合、凸顯重點

3.有些過程的說明、脈絡性要再具體,可提出學習前後的比較

4.要看出學生自己資料的整合跟詮釋(概念本身與自己的吸收之間)、自己分析與反思(與台灣現象連結)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許多的資料中,高中學生如何去掌握、呈現清楚的脈絡?(共通性)內容要包括哪些項目?

  

1.

(1)老師透過提問、追問的方式刺激學生進一步思考研究問題、脈絡。如:問「為什麼?」

問題可以具體化,調整為提供學生實際的案例、作品,並透過分析這些作品學到如何寫出更有脈絡的內容。

(2)重點呈現脈絡:為何做這樣的作品?呈現前後比較的差異

(3)製作作品共通性的公版說明,透過表格幫學生找到呈現方向,學期一開始就給學生

(舉例:課程名稱/選課動機/期待/學習與收穫/延伸學習/紀錄)

*公版只該提供學生引導性的思考架構,學生可以加入自己的創意、自主


2.如何引導學生做出完整有反思性獨特性的報告?

2.

(1)摘要:透過摘要看到個性特質、能力、對某方面的熱情

(2)老師以學生作品為例子,向同學說明「反思」如何展現在簡短文字中

(3)報告裡的總結心得要和百字心得結合

(5)用課堂內容帶領學生培養反思性(課文思辨)

3.不同學生能力差異如何調整做法?不同學生需要的引導程度不同

(1)在講解、解釋時提供不同門檻的標準給學生參考;適性發展引導學生 

(2)引導學生展現學習重點,做整體的時間規劃,不必面面俱到、如實呈現高中三年的所學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理想形式、做法

  1. 可以更著重在歷程紀錄與反思篇幅的著墨(ex.日誌)
  2. 不限於小論文的制式探究,可以有更加自由形式的作品呈現(ex.表演型、影片型,使用數位平台的協作)
  3. 與其各科目都要求專題的製作,可更集中單ㄧ主題的投入,多配合個人喜好、關懷與性向發展以選擇並探尋成果報告的主題   (ex.社會議題、服務學習、永續環境...etc)
  4. 螢幕錄製協作平台的操作,作為介紹整個協作平台的方式

理想心態調整

  1.  不要太焦慮,灌注熱情、盡力,進而呈現自己最好的一面!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團體報告呈現
  1. 如何在分組報告中看出團隊合作

(1)組內、班內互評機制、同學評語的採用

(2)個人呈現加入對其他組員的感謝或團隊合作的想法

  • 個人學習歷程呈現
  1. 如何在檔案呈現上多說明操作或資訊方便教授審核(例如協作平台操作、小論文篇幅較長的狀況下)


  1. 如何具體呈現個人特質與潛力







  1. 如何拿捏版面配置的篇幅(ex.個人反思、心得要多少)

1.
(1)引導學生仍然善用快速清晰的紙本(普遍教授習慣閱讀書面),或是在開頭加入guide line事先說明閱讀的形式
(2)結合螢幕錄製、QR CODE、或簡報的呈現便利教授點入


2.

(1)檔案中具體說明主題發想的創意歷程、如何解決困難、執行過程的記錄與心得反思>>應以作品介紹自己

(2)高中老師設計課程時,加入運用課程所學來連結自身(例如介紹自己、闡述學習到的東西...等)

(3)同學選擇上傳作品應以自己有關的為主>參考不同科系的概述

(4)著重呈現學習過程,提供同學充分發揮的空間,不限於文理組


3.

(1)課程講師先提供範例或模板,並鼓勵學生從中延伸創造自己的獨特性,以免大學端看到的都是一樣的

(2)相關簡述的撰寫:開始做就先鼓勵提出具備吸引力、影響力的簡單想法,(100字)5W1H簡單說明緣起、內容、從中的學習與省思

      (3)詳實記錄過程,加上每個過程的反思

      (4)參考目標系所要求,減輕焦慮與放鬆;在製作作品過程就選擇學生想要精進的能力多作著墨和努力

  • 報告說明與課程連結
  1. 如何具體呈現與課程的連結,有些學生甚至對於課程內容不夠瞭解

課程講師更充分說明多元選修的教學目標,學生亦應調整心態,更積極主動的認識相關課程



     

 

第3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1.教授評斷標準

(1)以觀眾的角度重新檢視作品:學習歷程沒有一定的標準,標準只有存在於填鴨式教育,可以思考一下從旁人的角度看這份作品,你會希望看到什麼?主題明確、閱讀順暢、有所獲…

(2)展現獨特性從大學教授看來,很多人的歷程檔案都很像,看不出作者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特質

(3)作品的邏輯性:大學端會習慣以寫論文的方式檢視作品,注重其中的:邏輯、思考過程、研究架構…等。

(4)作品呈現的素養、與申請科系的對應性:作品的要能呈現出學習心路歷程,呈現出學生從中學到的素養、展現了什麼人格特質,與所對應的申請科系相不相合

(5)學生及其作品真實性:面試的時候就一目了然,該作品與學生是不是搭得起來,寧願看起來粗糙,也不要過度粉飾

(6)專業能力的展現


2.教授評判實際狀況:要一次看很多資料,不會記得第一階段的學生有什麼特質,二階時只會看重點筆記來回顧,面對龐雜文字時無法快速找到重點🡪一目瞭然、圖文相輔相成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困難:作品形式如何選擇、圖表如何安排使用
  1. 圖、表的使用有助於作品的呈現,但不知道如何選擇才能有助於輔助文字說明
  2. 不同科目作品形式的選擇、搭配(word、PPT…等)
  1. 思考該圖表、作品適合以什麼形式會比較生動、把重點傳達出來,真的與內容高度相關、不可或缺的才留下,
  2. 較偏向研究時做的可能會選擇以PPT呈現,圖文相互輔助;著重內容深度者,可能較適合WORD
  • 困難獨特性很空泛,如何展現?
  1. 特別把製作報告中發現的問題、自己的反思與解決方案凸顯出來
  2. 不一定要將團體報告完整上傳,可以篩選自己有貢獻的部分,大學端便能針對該部分做審視、問答。
  • 困難真實性也很空泛,怎麼呈現?
  1. 所謂真實性:重在學習歷程、演變,而非呈現出多好的成果,學習歷程的總結,須呈現出學習的反思、與大學端的連結性。

  2. 大學端:從書審的資料看得出過去、現在、未來的軌跡
  • -過去🡪自傳、學習歷程
  • -現在🡪現在具備的能力、狀態
  • -未來🡪學習規劃、讀書計畫
  • 以上可以在「自傳」呈現出來,有的教授會把學習歷程、自傳一起看,但對教授較友善的做法是:在自傳中就把上述內容結構化,

ex:顯而易見的目錄、利用一個篇幅就呈現出這些學習軌跡

  • 高中端
  1. 老師只須要做到認證,最多僅給予1、2次的建議,不會過度介入,這樣呈現的作品最接近真實
  2. 高三學習歷程挑選最終作品時,「自述」可以呈現出學習軌跡(把這幾件作品的選擇邏輯描述出來)



第4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共通性

1.作品第一頁有一個課程摘要(簡介)與省思(學生的學習),讓教授可以快速掌握作品重點

    -如:   課程簡述...

               內容概要...

               心得省思...

    -文字陳述上要清楚說明、明確舉例

    -內容可以條列式

2.心得說明應該要明確說明、也可以搭配舉例(避免只有情緒或感官上的敘述)

    -可書寫課程對自己的具體影響、學習

    -每一種表達工具都是平等的,重點還是內容的整理

3.呈現個人特質


自然探究作品的呈現(For整學期實驗紀錄的綜整)

1.重視完整性

   -第一頁摘要簡介跟省思

   -內文搭配手寫稿、重點摘要以及實驗過程照片

   -實驗過程省思應具體陳述或舉例,例如「控制變因的部分不夠嚴謹」,可以具體說明哪部分不嚴謹以及思考調整的過程

   -不完美的成果可以呈現,重點在於可以說出學習、進步的過程、思考過程


實作作品(國防AR作品)

 1.書面呈現形式:重點呈現過程,說明製作的心路歷程、學生的學習,文字表達上需要具題說明/舉例

 2.可以附上實際產出的作品連結(重點還是放在文字敘述上就能引起注意)

 3.有創意的呈現過程,例如搭配流程圖說明,呈現思考路徑

   

課堂的學習筆記(生物)

 1.呈現學習熱忱:不單單呈現學習資訊整理,要呈現個人想法,例如針對自己學習過程中有興趣的主題多加說明、舉例、學習省思


.整學期多主題的學習紀錄縱整(經典閱讀)

 1.亮點:不同學科獨立主題之間的關聯性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數學科課程作品難呈現

建議可以與生活經驗的結合

例如:以數學閱讀為例,可以說說如何把書中的內容應用在生活中,例如:藉由讀書可以怎麼評估自己要不要當一個youtuber


2.無法從作品中看到學生的個性、特質


建議可以多加入一些學習心得、省思、用自己的視角作課堂概述


3.筆記報告內容會不會不夠,要發展成小論文比較完整嗎

重點在於呈現內容而非形式,可以把重點放在凸顯個人特質、學習過程的省思、學習熱誠,不一定要發展成完整的小論文


4.具體如何在過程呈現素養性能力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