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9 北北基高屏場海報成果
2023/10/29 北北基高屏場海報成果
上午場海報成果
第1桌(高中教師) |
|
問題 |
解方 |
1. 制度複雜不清 制度創造太多新名詞,名詞過於複雜,各名詞間解說不清,且與過去制度的名詞太過類似,會造成老師與學生理解上與實務上講解時的不便。(例如:心得與反思之間的區分是什麼?學生僅認為是相同東西寫兩次) |
教育部端
|
2. 研習內容對老師、學生沒幫助
許多研習給的是官方宣傳內容而非真正有用的內容。 |
教育部端 改進教師研習主題:建議分享實務上的經驗、實務上會遇到的問題 高中端 要打開公開討論空間,讓不同角色(教師、學生、大學教授)之間持續對話,因為學習歷程每年的內容、大學端的期待都不太一樣。
|
3. 高中老師有專業科目的局限 各科老師有自己專業的侷限,無法給予切中大學教授需求的學檔協助,且每個大學教授要的方向都不太一樣,不確定自己的指導對學生是否有幫助、是否會局限學生發展,擔心自己的指導反而導致學生無法展現自己的多元性。 |
大學招生端
|
4. 學生- 學生沒有製作學檔的能力
a-2/ 可以從學檔製作中得到成就感:會主動做 b. 沒能力但有動機:老師會願意幫忙 c. 沒能力也沒有動機:後面約1/5,很難帶領。到了高三才想請老師以速成方式做資料,只想要有學校念就好。最後這類的學生也只是在老師拼湊作品後才將學檔交上去。 國中直升高中,為了不考試所以選擇直升,上大學也只是有學校有科系就好,如果到不了想要的學校就直接出國念書。 延伸議題但未討論解方 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家長也較有意願且在乎學生升學,會陪著學生製作學檔,因此學檔作品也較好。 較弱勢背景的學生更無法獲取多元學習的資源,依舊只能回歸到考試。 |
高中端 B-b. 學校可安排演講來協助學生製作學檔 |
共識:分科測驗不考國英
1.念書時間遭到壓縮,但考試內容沒有縮減。學生選擇直接考分科測驗而非製作學檔 2.分科測驗如果再放入國英,選擇參加分科測驗的學生會增加,反而減少學檔製作的動力與願意使用學檔升學的比例,依舊回到早期考完試再做備審的經驗
國英範圍幾乎相同,和需要更深入學習的自然社會不同。考量學生心態,大部分學生都還是盡量撒網,考國英將讓本來就在國英方面有優勢的學生和其他學生差距拉得更大。除了讓學生有第二次機會以外沒有特別的幫助。 |
共識:分科不加考國英
|
第2桌(家長+學生) |
|
問題 |
解方 |
學生端
|
學生端
|
高中端
|
高中端
e.g. 由老師指導篩選資料的方法
|
大學端
|
大學端
「指向性」未必是科系與作品間的直接關連,透過不同的角度(如能力)切入也能夠找到與科系的共通性。 |
其他
|
其他
|
分科測驗考/不考國英(若組內無共識請分述正反方意見)
|
配套措施(例:考試方式、課程安排、輔導措施)
|
|
|
下午場海報成果
第1桌 |
|
給高中端的方向與建議 |
|
1. 作品的選擇不受限於時間、文理組或想申請的科系 即使申請學系與累積的作品文理組的組別不同,但也可以運用反思學習連結,反而可能是亮點。 可以參考所選科系所需的一般素養能力來做連結 2.在累積作品的時間就可以多多累積與嘗試 重質不重量,但還是盡力把每份作品都做好,高三才有足夠作品可以勾選。 不同科的報告,不分團體、個人都還是有派上用場的時候
3. 呈現出自己的獨特之處 成功經驗都很樣板,將自己的獨特之處呈現在反思與歷程中 獨特性不等於「非常優異的能力」,透過失敗經驗呈現自己如何面對與改善失敗,也能展現個人獨特性 團體報告中可以寫自己做了什麼或貢獻 4. 將作業轉換為能夠放上學檔的作品
5. 比起用證書證明能力,可以呈現進步與規劃 比起英文證書,可以放自己的英文讀書規劃與單字整理,呈現自己的系統規劃能力與進步 6. 替作品放大小標題、粗體與心智圖 標示出重點對於教授來說很有幫助,也會展現學生的論述表達能力 心智圖可以做,但不要太複雜 |
|
可能的困難 |
建議做法 |
學生定向不明確,製作學檔壓力大 1. 很晚才確立目標,過去做的作品與未來選擇的科系很難通用 2. 同學到了大學也還沒定向。高一與高三想申請的科系也很可能不同,還要考慮考試成績落點。 3. 每一年把課程成果放上去,學生壓力大也疲累 |
|
高中老師負擔大,如何給予指引? 在學生摸索興趣、能力與志向時,感覺老師最大的作用就是陪伴 老師如果選擇一對一替每個學生提供協助與輔導,負擔過大 |
|
高中端
|
|
1.大學教授審查時間太短 大量資料要在教學研究外的零碎時間進行 2.學生學檔相似性太高 要給分的時候分數會很難抉擇,但又要作出分數的差異。在資料沒有辨識度的時候,就需更仔細找出每份資料的優劣,反而花更多時間 |
1. 延長大學端審查時間,但同時確保行政流程與學生準備時間充裕 希望教授端可以至少給兩到三週的審查時間,且確保學生、行政端時間也都充裕。 2. 高中老師在設計學檔作品相關作業時可以引導學生展現出反思與素養能力
3. 學生可以著重「反思心得」內容來展現自己的獨特之處,分為參與活動前、中、後的思考
|
建議廢除:
建議保留但降低使用比重:
|
|
第二桌 |
|
給高中端的方向與建議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高一到高三,如何減輕申請入學的壓力/高中端如何準備申請入學第二階段? |
|
高中生作品容易千遍一率難以展現獨特性,如何解決? |
|
如何透過學習歷程展現能力? |
|
學習歷程破碎看不到脈絡? |
|
如何在檔案裡展現科系喜歡的能力? |
|
如何讓「自己適合校系」的部分被看見/串聯? |
|
高中教學輔導與大學申請入學制度該如何調整,以讓學習歷程檔案更具意義? |
|
第三桌 |
|
給高中端的方向與建議 |
|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1.如何取得該學系需要的資訊? |
高中端
學生端或家長端
|
2.高中生定向
|
|
3.審查端的困難
|
系統端
|
4.高中是基礎教育,但審查資料又要特別準備,高中老師感覺也不知所措,怎麼辦? |
高中端 整合學習歷程檔案與個人探索過程到課程內
|
5.108課綱到底縮小還是擴大了城鄉差距? 城鄉差異、社會階級對學生刺激的差異?
|
繁星管道有促使學校招收特定比例的偏遠學生,也有觀察到繁星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好很多。 |
6.108課綱學生進入大學之後到底有何差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