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1 北北基場海報成果

2023/10/21 北北基場海報成果

2023-11-06

上午場海報成果

第1桌(教師)

問題

解方

學生端 學生程度差異大,如何協助後段同學?

  1. 心態(如何幫助後段班同學?)
    1. 時程控管差
    2. 輕忽重要性
    3. 不知升學資訊




  2. 能力
    1. 學生M型化
    2. 寫作表達能力差





  1. 社群媒體
    教育部端 製作podcast等廣播節目,學生可以於閒暇時間接觸相關資訊,學生若知道大學端重視的是過程,鼓勵後段學生去做。

  2. 輔導室專任人力
    教育部端 輔導室可以增加專任人手,協助同學個別輔導製作學習歷程,可以讓學生從高一就在做事,避免學生都擠在最後一刻完成,協助學生時程控管。
  3. 工作坊
    高中端舉辦工作坊,以小組形式實際操作,完成學習歷程檔案,讓學生有經驗呈現生活、課堂中的觀察,把經驗摘述下來。

  4. 開放多元的媒介供審查(不只是書面)

        教育部/系統端 除了仰賴高度書面寫作能力的審查文件形式之外,也開放提供口述管道(例如:錄製影片、圖像、作品集等)上傳至平台。

2 高中端 實驗教育機構缺乏學檔各種資訊(平台操作細節)

實驗教育的相關平台很多,但一問三不知,實驗教育的老師普遍缺乏行政協助的支持

全國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實驗教育學生學習歷程填報平臺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試辦計畫 

  1. 強化外部資源入校宣導
  2. 教育部/系統端 教育部與專業進行學習歷程檔案的機構(但不知道要找誰)請到學校來,藉由外部資源補充實驗教育內部的不足。      
  3. 成立專責單位
    教育部/系統端 由平台設計者或審查者詮釋審查要旨,提供高中教師具體的指引,並且舉辦研習。
  4. 學校老師成立互助社群
    高中端 學校有興趣、了解全局的 3~5 名教師成立工作群組,蒐集相關輔導資源(如:IOH)並提供認證,協助學生。

3 高中端 缺乏實作指引、案例分享,大家都只講方向,如何蒐集更多具體範本?

提供具體範本平台給老師

教育部端 不只是提供一個方向,(導師)需要實際範例,尤其是歷程、心得和反思。希望可以多提供類似凡鳥手札、作伙做學檔之類的歷程範例共享平台。

4 大學端 大學校系對於學習歷程的評分細節不明(沒做但高分),對於高中端學生來說無所適從,打擊亦大。

教育部加強督導校系確實審查
教育部應加強要求校系審查落實。

分科測驗考/不考國英


➽ 本組立場傾向建議『恢復』原本考國英


以學生角度,教育部原意是為了減輕學生負擔,但只考一次,學生壓力並不會縮小,所以本組建議有兩次機會。


以老師角度,國寫佔的比重過高,對於寫作能力差的學生來說,學測較為不利,希望可以有第二次機會。

配套措施





研擬分數尺標的轉換機制,讓學生可以再考一次分科,擇優二擇一。

➽  此題與「大學端想不想要在學測就招考到大部分新生」有關,需從長研擬。

 

第2桌(學生+家長)

問題

解方

不知道要如何撰寫、準備內容

國文有學習單,但做了但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也不知道做得好不好



希望老師可以協助批改,給專業建議

譬如自然實驗過程以及結果,語句的潤飾

作品的實際案例:英文訂正的過程、學科的了解 → 只能告訴對方自己扎實的知識/基本功

加強資訊能力,如 excel, word, ppt

學校高一有資訊課,但不是會打字就可以,還需要其他的操作能力,如何用工具輔佐去呈現自己的資料也很重要

作品要記得備份

時間壓力

高三時間都被切割

每一次月考各完成一件:有充裕時間讓學生繳交,老師也有充裕時間修改。

高一、高二跟著學校腳步走,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比較不會有壓力

尚未確定科系、分組志向前該如何準備作品?

做的與未來發展不同如何解決?

選一些文組理組都可以有關連的 ex. 程式語言

多去學習其他不同課程,文理組課程都會有,讓學習歷程檔案可以有東西撰寫



家長資訊不了解產生的焦慮

上傳內容不相干,會不會影響未來選擇的類組

作品內容不知道要寫的多專業 - 過程怎麼寫


聽生涯規劃、去Youtube上查

家長日老師會講解

學校會有統一的說明會

家長心得:事情來了再一步一步解決就好,不用緊張,時間到了就會知道

分科測驗考/不考國英


支持:

可能因為狀態不好,而導致原本成績好的人無法表現真實實力






反對:

認為沒有必要再考一次,範圍太大且不知道什麼時候決定要考分科。也認為可以減少學生負擔。


有學生認為自己國英成績不太好,學測比較簡單,希望參考學測就好了


            學測顧好國英、分科衝四科主科


其他:有些學校會參考學測成績,所以還是要針對申請學校準備考試

 

下午場海報成果

第1桌

給高中端的方向與建議

一、如何幫助高中生探索以定向?

二、如何幫助高中生在既有的考招時程中提前準備?

三、如何幫助高中生呈現自己的獨特性?

四、其他方向與建議(城鄉差距、在校成績等)

可能的困難

解方

一、如何幫助高中生探索以定向?

學生缺少未來大學專業藍圖的刺激
(尤其是是偏鄉學生)

增加刺激

刪去法,排除厭惡的領域

高中老師、家長:

除了中文資料之外,還有外文資料等

從時事探詢有趣的議題,甚至是新的議題(從covid-19的事件,申請公衛領域的高中生暴增,有些學生的分享甚至驚艷到教授)

提供導引
(介接圖書館、輔導室資源、分享親人朋友的職涯,刺激對於未來職業的想像)

資訊很多,取決學生投入的心力:

二、如何幫助高中生在既有的考招時程中提前準備?

高三才抱佛腳

前提:大學生、高中老師等多方參與者都提到『提前準備』的重要性


有按部就班上傳的,但比例較少,大部分人都是壓死線上傳。
安倫同學本人也是最後一年才準備,先前學期只有做小紀錄,如果可以,會建議學弟妹可以在早前的階段先有一些雛形,高三可以在一定的基礎上進行修改。


缺少面試經驗的資料 (尤其是新招考的系所組別)

家長參加學校舉辦的說明會之後比較知道如何導引


考試面試經驗上,可以參考其他校系的經驗分享,因為各校系之間沒有差太多。但各科系老師的專門研究領域有獨特性,特別建議考生可以深入了解

參加大學校系營隊不需太多,但參加營隊可以了解校系的內容

網路上亦有一些分享可以觀看。

三、如何幫助高中生呈現自己的獨特性?

製作學檔有委外的現象(格式固定)

範本參考、引用:大部分學生是自己完成,也會有學生互相協助增色。

學術倫理
學生引用時有抄襲剽竊的疑慮,高中端會不會提醒倫理問題,例如合理引用的原則,與抄襲的嚴重性?



應親自製作學檔,不委外
張老師分享審查經驗:特定私立學校的學檔資料太過精美,有商業團隊介入的痕跡,反而打折扣

參考範本,但考生應主動意識到避免太過於制式化。


從高中開始教學術倫理
在學習歷程檔案製作的自主學習課程進行教學。
高中生可以參考「中學生小論文競賽」的引用規範。

高中生可以學習「有意義的改寫」
拼裝文句容易被大學審查端檢查出來
建議高中生學習有意義的改寫、再組織,
並且建議可以讓高中生同儕之間互相檢查
(避免高中老師負荷過大)

學檔如何展現個人獨特性?












沒有直接與申請科目相關的「跨領域報告」,或是在定向前的作品,如何連結申請科系並凸顯自己?

多方涉獵,累積個人經驗
ex: 安倫高一參與潛水,累積與科系間接相關的經驗

有意識地思考自己與他人的差異為何?

例如:運動社團經歷未必相關並沒關係,只要可以呈現個人獨特性即可,可以加強相關經歷對於人格或素養能力(例如:團隊分工、組織能力等)的著墨


從具體經驗出發,闡述自己會如何解決問題 (具體構框問題範圍。就算是坐冷板凳的經歷,也透過場外分析判斷局勢等,使此段即使沒有上場的經驗也能呈現自己的獨特性。


就算與申請科系無關,也可以上傳可以凸顯個人特質的相關經歷(例如:安倫申請海洋科學時也有上傳文藝相關經驗,作為凸顯個人特質的佐證)

四、其他方向與建議(城鄉差距、在校成績等)

城鄉差距(文化刺激、教育資源少)

       偏鄉:公立老師的介入程度過少

       都會:私立老師或商業團隊介入

學校資源可部分補充家庭資源匱乏問題

大學審查端具有品質辨識能力,於審查過程中亦會考量城鄉差距:

對於偏鄉的學生,只要成績不要過低,會特別考慮。也可以呈現在地特色。

對於過度美化或揠苗助長的學生,大學端也未必照單全收。

在校成績、學校排名作為表現學習態度的篩選指標




審查端在意成績「整體趨勢」而非單一數值,反映學習態度的資訊

成績好好壞壞也不是好現象,大學審查端期待看見越來越好的趨勢

即便未採計的科目,直接說明放棄或沒興趣,未必是好的學習態度

如果只有學測考得好,但是在校成績中庸,審查端會擔心是不是補習效果而非穩定學習

根據研究,分科測驗招生的大學學習追蹤表現最差,因此大學審查端會期待在學成績的穩定性與進步幅度。

 

第2桌

可能的困難

解方

如何協助學生探索志願與科系?

如何補足知識真空、資源不平等的問題,同時又可以讓高中生進行職涯探索?

長期:請教育部建立知識平台、高品質的線上課程系統

短期:利用現有資源運用,利用資源認識

先不要設限自己、多去探索,有明確方向後,可以更針對一項議題探索問題。並了解自己需要補充什麼、增加哪方面的知識。


一年級就開始進行志向的探測,如果學校老師有量能可以針對個別學生進行引導

增加選修課程的比例,因為對於缺乏方向的學生自主學習會不知道要做什麼。應該在一開始的課程增加選修課程協助同學找到發展方向,後面再增加彈性課程。

可以邀請當地相關企業到學校演講提供專業知識的基本觀念,學生可以利用基本觀念和社會脈絡結合,展現出自己有想了解的動機即可。

自主學習的課程目前有兩派建議:

高一就讓同學參加,自由探索

在高二,同學有明確的興趣後才加入

如何準備作品?

可以有更多學習範本參考,許多同學在高三才比較能掌握製作技巧,因此若要在高三重做負擔會比較重。所以建議學校可以提供高一、二學生參考資料,讓他們在高一二有一個製作的方向,減輕學生在高三減輕負擔。

前期製作作品與大學申請上會差很多怎麼辦?

興趣不明朗的時候放一些 general 的作品

ex. 程式、學習語言

但這樣很扼殺最一開始的探索

以金融系為例,大學教授注重兩大點:能力 & 興趣,如果將繳交的作品可能有三種類別

透過其他學科的學習資料,看出他們的基本素養,例如邏輯推理的能力。

全部都是理組作品

文理各半

全部都是文組作品

作品也不需要針對科系製作專業度極高的作品,可以從日常生活做連結

有相關的經驗會視為加分 ex. 理財觀念,不用艱深的金融知識

 

第3桌

給高中端的方向與建議

讓學生提前知道高三的忙碌,讓他們能夠提前開始準備,促進生涯探索

在高三安排學生與班導的個別面談

可能的困難

解方

生涯探索該如何進行?何時進行?

高一可以廣泛探索,高二可以給一點探索的危機感,也可以和老師聊聊,把困難點聊開,高三可以串起自己經驗的關聯,做更深度的生涯探索和綜整

透過跟導師的對話,理解自己的在乎的東西,並決定未來要往哪一個方向走

可以透過科系博覽會、中午演講的方法,有科系分享(教授、學長姐)可以更認識校系。

怎麼給學習歷程的引導、協助?

學生自己做初版給老師檢查有那些優點和缺漏,但不是每位學生都會主動讓老師檢查,如果有去老師的話,老師會協助補充、修改(像是段落編排),但老師面對眾多學生也可能無法顧及每位學生。

直接提供有哪些內容、架構,上課的方式、內容很多,可以用主題串聯,有提供架構的情況下,學生通常可以做得不錯。(有同學認為幫助不大)

在課堂中納入反思的章節,如:讓學生進行ORID寫作

班導協助選填志願

怎麼樣讓學檔更有意義?

培養非主要學科的素養,如:團隊合作和溝通協調

大學端想看到什麼?

怎麼在學習歷程展現認真

在乎過程,希望可以看見認真、學習態度,也有部分教授在乎同學的多元面向。

高中端認為學習歷程是為了更好展現學生如何達到這個成果,但要認真上課,才有機會做好反思及成果

完整呈現在課堂裡面的歷程,過程中的圖片紀錄、學習單、文字描述,跟反思的內容,如何解決遇到的問題

特殊選才的期程?

希望將特殊選才時間壓到11、12月甚至寒假,可以讓各校的時間密集一點,讓師生有更多討論、製作的時間,學習也會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