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台中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1017 台中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8

1017台中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高中老師)

問題

解方

  • 高中端

私校招生掛保證,校方對老師施壓每一科都要至作學習歷程,造成學生老師壓力大,同學的作品量多卻不精





1.學生是否要上傳檔案應該尊重其意願及興趣,強迫的話會導致學生便宜行事、粗製濫造,以及降低學習過程的樂趣,也會難以逃離軍備競賽的競爭邏輯

2.由教育部向校方宣導,勿強制規定學生上傳件數,特別是針對私立學校。

3.提醒同學在準備過程中探索志願,無論是多元、廣泛的探索,或是立定志向都是重要的學習歷程,都值得被鼓勵。

  • 學生端

如果老師沒有主動協助、規劃學習單或很直接的作業,學習歷程的繳交意願變得極低。

1.剛進高中時,由學校提供相關資源(如經驗分享觀摩、班會)指導學習歷程製作

  • 學生端

面對同學動機不足、對學習歷程不了解

對學生的指導、溝通:

1.對高分群的學生,建議尋找與大學端相關的書籍來看並寫心得;對於學業成績普通的同學,會建議將高中三年的學習軌跡呈現出來

2.譬喻的方式(料理)描述學習歷程的精神,讓同學較有感:重點在準備料理的過程、生活化

3.和同學說明把學習歷程當成IG來經營,或者說明整個學期的課程其實都是學習歷程的基礎,貼近同學的生活經驗

4.從國中相關實作課程(如童軍課)作為切入,連結學習歷程精神至過去學習經驗,把紀錄學習歷程的想法向下扎根。

  • 學生端

應該要如何提供模板或範本,以避免同學受限於模板、又能夠發揮自己的創意?

1.老師說明不同作品「風格」的可取之處,並強調作品與各學生個人之間的關聯性  ,是風格而非優良與否。「學生會有過去承襲自老師、家長、學長姐經驗分享所造成的迷思」。


2.不建議一開始就提供優良學長姐範本,會給同學形成太高標準,也容易產生錯誤印象、及不必要的框架。

  • 其他--校外廠商發大財
  1. 家長及校外的補習班會教學學生將學習歷程弄得美觀,但這似乎與學習歷程的精神有違
  2. 校外廠商開始推出開班包套課程營隊,提供明星大學教授的演講資源,並提供參與證書,作為學生多元學習表現得上傳成果;學生參與風氣旺盛,以為只要參加營隊就可以當成多元學習成果

1.老師會告知,美編排版的會形成很大的佔檔量,會影響上傳容量,變向壓縮內容,同學通常會接受這樣的建議

2.老師提醒學生學習歷程的意義在於過程,而非名目與證書

 

第2桌(學生)

問題

解方

大學端


  • 不確定教授想看的是什麼,揣測又怕出現認知落差
  • 學測成績篩選優先順序可能導致認真製作學檔、對科系很有興趣的學生,仍舊會因為成績被刷掉
  • 可詳閱招聯會公布的尺規說明,但希望對高中端的說明可以更精簡、親民一些(現行的演講太長太繁瑣)
  • 建議可設計"QA集錦" 或 做成共用的影片,學生能自己回放,呈現也較清楚
  • 網站上提出"原則"之餘,也希望有具體的範本能夠較清晰地理解

高中端

  • 在教學現場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更了解學檔,看到一個優良作品或活動就要求學生仿效,但未必能符合學生的能力和想呈現的學習收穫
  • 老師會守門作品的內容分量,要求需一定字數才會認證,但這不符合學生自行對學習歷程的規劃(同學希望學習歷程是提點摘要他們的學習成果)
  • 教育部或大學端可明確歸納出希望看到的形式、檔案格式細節(例如連結、QRcode等等),老師在指引學生時就不會朝令夕改
  • 老師的教學品質內容也需要有審查制度,才能確實地提供學生有效的協助
  • 老師之間需要交流、溝通的管道

高中端(公版問題)

  • 老師給予公版格式,是否影響大學端評價學生作品?
  • 學校師資資源的差異(例如:明星高中的公版特別精美)
  • 教師在設計、規劃課程時,就該融入讓學生能夠製作學檔的環節;作業公版會是根據課程作整體性的規劃,說明課堂設計這些活動希望訓練學生什麼能力或獲得甚麼收穫,而不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設計。
  • 學生可以參考網路資源,找別的學校公版範本做參考

學生端

  • 分組作業的分工不均問題,遇到消極搭便車的組員(又礙於同學間的人情壓力,不方便講明)
  • 光看上傳內容又看不出貢獻量的差別
  • 將分工中遇到的衝突和困難都記錄進學習歷程之中,展現問題解決和團隊合作的能力,也凸顯個人貢獻
  • 實際去大學面試問答時,教授會知道是否為本人的貢獻

系統端

  • 外包廠商在更新時有檔案遺失,系統使用端介面尚無法確認,必須一個個點進檔案才能知道,從外觀無法確認、遺失也沒有警訊。
  • 網站網頁有停留時間限制,操作過久會自動關閉,讓已完成的工作遺失。
  • 對接時間必須配合廠商,廠商又不熟悉一些學校的流程與細節,會增加行政作業與溝通成本
  • 上傳的分類項目太雜,應該可以再精簡
  • 作品認證時間太長,若老師遲至期限才認證,學生就沒有修改作品重新上傳的時間。
  • 系統介面外觀要能直接檢視上傳狀況,若作品遺失系統需要提示。
  • 先在其他軟體上寫完內容再貼上,不要在網站上操作。
  • 外包廠商應了解現在課程分類改善系統的內容,也改善跟高中端資訊溝通的狀況。
  • 老師的認證時間應該早於作品上傳期限讓學生有修改的時間。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1. 本組作品類型:學習單*1、綜整式學習紀錄*2、專題研究成果*2

  1. 共通要點
  • 格式排版該作品當中一些特殊的標註,但大學教授不在該課程的脈絡中不會知道,建議可以加入目錄、重點說明、註腳
  • 格式排版總頁數不是重點,盡量把審查對象依照輕重編排,避免將內容都塞在一起,看不清楚得不償失;目錄要夠醒目
  • 反思心得:在自述的部分說明報告與科系之間的連結,建議在開頭就以反思心得內加入與題目之間有呼應的反思內容,並凸顯素養能力
  • 格式排版內容太多時可以挑選重要圖片輔文字以兼顧脈絡;紙本資料不宜用手機拍攝,應用掃描方式;紅色標記盡量少用,有礙閱讀;ppt字的確不宜太多,但內容仍然是最重要的
  • 格式排版課堂報告與上傳的學習歷程的標準不同
  • 完整性作品呈現可以善用swot列點,展現分析能力
  • 如何「具體」表達心得與反思(elaboration):
  1. 不只條列抽象的素養能力,而是從學習心得中說明具體的學習收穫,更能支撐素養能力;
  2. 一開始就摘要整份報告所欲傳遞的重點:如學習轉變、與科系的對應...
  3. 延伸學習也是重要的學習經驗,可以很具體地捕捉到同學的學習興趣

  1. 個別作品類型要點

  • 學習單

1.如果可以加入授課老師對該作品的評語,可以幫助教授了解該學生、該作品


  • 綜整式學習紀錄

1.跨領域課程的學習單,學習成果、心得反思應與各課程應有所對應

2.素養能力學習歷程應展現的是學生的整合、反思能力及收穫,而非課程介紹

3.確立主軸與加強連貫性

  1. 教授不清楚課程進行方式,提供課程大綱有助於審查者檢視作品的脈絡
  2. 學習「歷程」:著重在歷程上,老師建議同學將重點放在教學內容、個人反思以及學習過程,而非學習成果。→非完整共識。
  3. 大學端:建議將自主學習階段保留給學生,審查者才得出學生從該堂課的收穫與獨特性。

  • 專題研究成果

1.反思心得除了學習「過程」的反思,也需從主題衍生,方能展現深度

2.完整性報告如果能附上資料來源,更能提升可信度

3.脈絡作品類型與內容要能對應,如專題研究成果,就要看得出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與反思等元素。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 學生針對小論文,不知該以何種作品類型上繳較合適?(小論文or學習歷程記錄)


  1. 提供審查教授更多資訊,如:作品的類型,有助於依照作品類型評分。
  2. 學生可主動說明作品類型以及作品主要傳遞重點
  3. 即便想傳遞的是小論文撰寫的心路歷程,也不要過度省略或縮小其中的科學研究方法介紹與結果

  1. 作品可以有很多元、廣泛的連結,應該著重在哪個面向,讓不同專業的教授都能看懂?並且與申請科系之間產生連結?



  1. 能力包含多元素養能力的展現,不僅限於專業學科
  2. 目標明確者:在作品中說明強調與科系的連結;目標尚未明確者:說明作品走向變化所反映的興趣轉變
  1. 如大學端收到一個與科系「看似」完全無關的作品,教授會如何審查?
  1. 跨領域的素養能力:領導能力、思考與表達能力、統整能力
  2. 審查者會從該作品中汲取與其科系希望具備的素養能力
  3. 建議在「多元學習成果」或「自主學習計畫」中展現出相關素養能力,較不會被專業科目限制
  1. 同學繳交作品的時間晚,引導時間少、同學準備也辛苦。
  1. 提醒同學在精不在多,針對他們有動機的領域、科目可以更認真的處理,也可以避免引導時間少、同學作品較不完整的問題。
  1. 可否針對同個主題,重新整理並且延伸學習,下個學期再上傳?

學科老師原則上很難同意,並非這個學期的學習內容;可以去選修類似的課程,在同個主題上累積、發展;或者結合更多經驗、延伸的學習可以上傳至多元學習表現。

  1. 如希望將口頭報告的成效在報告中介紹,是否應負上老師的評語以及老師講評影片片段附上?

整個作品的架構清楚的話,作品的學習過程會更令人印象深刻。可以先給一個outline,透過教師評語、反思部分的寫作加強學習過程的具體。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完整性

  • 使用小論文形式,文獻回顧須完整,而教授會期待有完整的結構與研究發現。
  • 說明研究問題的緣起,需明確呈現出選擇這個題目的原因(問題意識
  • 作品可以有層次的規畫安排,先說明題目的重要性,內容與題目的扣合依呈現主題調整內容的顆粒度(講到多細)

獨特性

  • 說明作品的提問、內容和學生有哪些關係連結可以展現作品的獨特性(例如跟在地議題、或生命經驗有關)
  • 學生可以自行排定研究主題與分析方式,以凸顯個人特質
  • 動機需明確強烈

過程

  • 團體報告若能記錄團隊合作的過程,如何分工、克服困難

素養能力

  • 無論主題,作品重要的是學生想從中呈現甚麼樣的能力
    如果已經定向的學生就要我訂該系所可能感興趣的能力呈現,
    若學生感興趣的是不在高中學科內的科系,可呈現如「問題發想」等通用的素養能力
  • 歷程檔案是用來展現學習能力,所以不必然跟系所有對應關係,發現問題和克服困難的學習過程和能力對所有系所科別都是共通的;也是教授審查的重點。

→ 發現問題與解決的能力,以及思考的過程是很重要的

  • 統整課程內容的能力,若是綜整性學習紀錄建議抓出貫穿各單元的主軸

脈絡

  • 生活相關的發想題目吸引人,若能進一步提出行動解決方案更好
  • 若是一個作業/作品的形式,比起直接丟上整個作品。另外寫一個講解作品脈絡的文件會更容易閱讀與完整呈現作品的內容。

格式排版

  • 適當的重點畫記可以協助教授閱讀
  • 圖片大小、字體大小要適合閱讀
  • 利用表格呈現對比;箭頭呈現前後差異

反思心得

  • 反思心得可以總結該作業所獲得的知識與能力,即使不盡滿意也可以記錄過程
  • 反思心得會是學生總結該作品要強調的能力展現的部分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內容呈現形式上的精簡豐富的抉擇?
    太花俏是否會讓教授看不到內容重點?
  • 針對個人的優勢,找出最適合的呈現方式。
    沒有通用適合的形式,會因不同主題、科目,甚至是審查科系有所不同。
  • 也可以利用不同作品展現學生不同的能力。
  • 將學習歷程檔案的訴求與原則轉化讓學生能夠理解的形式,需要時間和經驗,可能壓縮本身教學進度;並且若學生缺乏實作、只單向聽老師說明,不會知道到時候操作時會有什麼問題
  • 許多學生無法自行找到學習歷程的主題,在起頭時就卡住

  • 老師可適當引導學生提供可能性,而不是純粹指示學生要做那些作品。
  • 學生城鄉數位落差的問題依舊存在,沒有得到教育部的協助
  • 教育部需要更積極地提供協助
  • 引導學生自行上網、尋找資訊的能力
  • 公私立學校情境差異,私校會較強制性地要求學生上傳哪幾科的檔案,若讓學生完全自主,會違背私校學校方針和對家長的承諾

尚無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