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桃園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1023 桃園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8

 

1023桃園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問題

解方

高中端

課程設計

  • 時數少的課,比較難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時間可以完成學檔。
  • 課程及學檔之間的時間該如何分配。




真實性

  • 課程延伸的作品該不該通過。(老師不得拒絕學生提出的學檔認證,除非有懷疑學生抄襲模仿)
  • 學生通常在學期末才提交學檔,會因為沒有時間使得可行程度會降低,沒辦法溝通。

  • 如果作品真的不完整、作品與課程的相關程度低的話可不可以不通過。如:學生提交與課程相關度較低的內容,老師是否要通過。


學校制度

  • 學校制度如何讓學生的動機、能力更加提升,協助同學處理學習歷程?
  • 學校內部老師的態度不平均,協助學生處理學習歷程的程度不同,有些資深老師比較不願意花時間在處理學習歷程上。

如何協助教師及學生

  • 較難製作學檔的學科(如數學),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協助。

課程設計

  • 學期初向學生說明有怎麼樣製作學檔的方式以及需要的重要內容。
  • 可以將學習歷程檔案的引導融入課程中,在課程中完成大部分的成果。(學生還是會在上傳日之前額外花時間整理課堂上的學習單或是成果)

真實性

  • 政策建議:真實性。老師須尊重學生做出來的作品,請老師只要作品與課程有相關即可直接認證。
  • 上傳的會是課堂內相關的學習內容。如有延伸的作品,老師會建議學生將作品移轉到多元學習表現。而學生如要討論的話,再請學生和老師討論。

  • 會做形式上的調整(錯字、排版),不會強調哪些內容要刪掉。


學校制度

  • 學校內部也有因應教學在做整合。協調各科作品的比重,不要讓學生一學期有太多的作業,也減輕學生的壓力。
  • 學校有舉辦活動,如:週會、朝會、廣播,請教授說明他們要看的內容為何。

如何協助

  • 數學學習歷程可以重視呈現出學習進步,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軌跡,即我訂正了哪些、學到了哪些。
  • 利用自主學習發展學習策略,呈現出自己學習的歷程(透過組成小組,用學習軟體的方式學習。)
  • 書商與出版社都有提供探究活動或課程的教材,能夠給老師設計方向,也讓學生知道可以怎麼準備學習歷程。

學生端

學生準備

  • 學生不清楚學習歷程檔案應該怎麼準備;不知道怎麼準備反思心得。

探索定向

  • 同學在探索的時候,不見得容易定向。製作的學檔不見得與大學要申請的科系方向接近。
  • 第一屆的家長學生相對很憂慮,相對不是很了解新課綱的理念。學生端或老師依舊懷疑大學看的並不是那樣子(學檔與申請科系不同、大學間並沒有共識)。

學生準備

  • 提供實際的優秀例子讓學生觀摩。(但同時可能會讓同學更加焦慮)

探索定向

  • 政策建議:學檔不需要與大學申請的科系完全相同。
  • 學校舉辦活動,提供較好的作品當作示範。一方面作為提供學生具體的例子作為觀摩,同時也要關注學生會不會太焦慮。

系統端

  • 系統今年沒了提供說明不通過的理由之欄位,老師並沒有回覆的空間。今年只提供限定的項目讓老師給予不通過的回覆。(也回應真實性、課程延伸作品的討論)
  • 有老師並沒有在系統中拒絕,而是用其他管道及方式與學生討論。

    • 若能夠提供說明欄,讓老師能夠說明通過或不通過的理由,或是對這份作品的評價,讓教授也能看到教師在看完學生作品完成後的回饋,更了解這份作品在課程中的定位。
  • 也有老師不同意提供說明欄,主要認為評量應該更加客觀。

 

第2桌(高中學生)

問題

解方

系統端

  1. 上傳容量的限制太小了
  2. 系統不穩定(資料遺失事件)
  3. 上傳時間延長沒有必要(學生會有更多時間修改,而不是作品當初最真實的樣貌)
  • 因應疫情延到9月,區間太廣泛了

系統端

  1. 不能無限量放寬
  • 放寬容量限制,但可能會需要把關品質跟其他學生權益
  • 可以針對特定的項目放寬:影片媒體類
  • 重質不重量:不要著重在限制量,而是可以自己自由選擇要著重的內容

  1. 學生要有備份意識
  • 一連串的學習成果可以在資料中展現學習的進程

  1. 期限沒有延長的必要性
    • 上傳作品的區間跟課程上完的時間間隔太長的話,不能真實反映出當時的學習內容

    • 不用特別延長,因為有心的學生或自己在期限內完成

高中端

  1. 新課綱內容負擔很重
    1. 希望自然組的同學可以減少社會科目的時間

 



     2.   社會組學生被逼著做自然探究





 3. 高一到高二志向改變,轉類組可能遇到作品未來申請無法使用的困難

    

  4. 上傳作品分類的制度

  1. 不確定能不能用自主學習名義去呈現課堂成果

高中端

  1.  加強高中端的選修體制
  • 在科目細分過後(不只是文理組),而是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想要的科目
  • 分組別的探究課可以更深入的學習(專精一點)

  1. 取消社會組學生的自然探究
  • 對自己未來志願有分歧(兩個志願不太接近時): 可以開新的綜合性(不分群)班群
  • 國文、數學可以是必修,像英文等其他科就改選修

3. 讓學生對已上傳的學檔來做有限度的修改

  • 心得反思、簡述可以再改(因為在不同的情境下,作品的反思可能隨著未來的志向而調整)
  • 作品本身不能改(是已經做出的),需要老師把關修改程度
  • 改變志向是個人想法的轉換,所以也會影響到自己怎麼反思作品

4. 自主學習不一定要侷限在表定課程上的內容

  • 課程學習成果可以再加上自己想表達的內容,用成自主學習成果來上傳

學生端


  1. 不知道如何寫出探究報告
  1. 書寫表達能力還不太能做出嚴謹完整的作品(社會科跟自然科探究作品需要的能力不一樣)

      2.   心得反思覺得寫到後來全部都寫得很像



學生端


1.文字能力也是很重要,自己多寫多練習

  • 可以用更多元的方式來呈現(像是影片或錄音檔)


2. 寫出自己從課程中學到了什麼

  • 因為做作業的過程而得到了不同的知識和能力
  • 避免寫流水帳
  • 看自己以前有什麼不足,再對比新的課程或活動中新增加什麼能力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1. 成果和過程的整合:

若只呈現過程(人與環境),成果的展現不夠明確也不夠完整,會看不懂這份作品的用意。

但只呈現成果(生涯探索),會難以看出這份成果和個人的關聯,缺乏獨特性。


  • 成果與過程的整合應該怎麼做?
  • 強調個人生活經驗(個人特質),多補充自己做了哪些活動。去真的探索學生自己有興趣的方向,證明自己有真的探索與學習。

2. 作品的獨特性:


  • 成長經驗、學習經驗和作品的連結。怎麼從作品成果出發說明獨特性?怎麼讓作品看起來是很有特色的?
  • 達到個人差異化是重點,以下有幾種方式:
    • 獨特性凸顯:SWOT 分析
    • 解決問題流程:PDCA (Plan-Do-Check-Act)
  • 與時事做連結,如何呈現出足夠的能力去做邏輯判斷和因果關係的呈現。與產業時事或環境脈動貼切的議題確實較為討喜。
  • 呈現出學生自身與成果、學習歷程之間的對話。藉由對話過程更了解自己,進而凸顯自己的獨特性。

3. 真實性:

作品可能透過手寫、成果的PPT來展現真實性,但是可能不易讀或用意不明。


  • 手寫的形式會導致什麼問題、有什麼優點?
  • 看見學生的手寫反而更真實。學生的筆記或心情感受能反映出學生在思考及資訊篩選的反饋過程。如:學生能反映出自己在製作摩洛哥報告後,自己的感受(學生與摩洛哥這個主題的連結、摩洛哥對他的意義是什麼)。
  • 形式只要能夠呈現出學生真實的感受、思考的過程、學習內容對學生來說的重要性。
    • 底片相機之於手寫;數位相機之於打字。
  • 只放上成果PPT可能導致什麼問題?
  • 增加文字敘述說明自己透過這個成果學到了什麼、怎麼學到,如:簡報的設計與製作、報告能力、排版等等。

4. 心得:

在凸顯遇到的困難時,如果只是為寫而寫,反而凸顯自己的不足。

避免流水帳的形式。


  • 如何具體解釋自己的進步?
  • 透過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舉出案例,生活中多做了什麼、做了以前可能不會做的什麼事情。
  • 呈現出課程與自身的連結。沉澱一段時間後,在之後的文件中做出統整與連結。說明單個課程學習成果和學習歷程的連結(成點成線成面)。
  • 提供導引問題做為參考:說明準備的方向及過程是如何、如果還有一次機會該怎麼修正。
  • 反思聚焦在內容的選擇,而非準備過程等個人能力。

5. 作品可以嘗試用多種媒介展現。例如:文字、圖片、表格甚至影音連結。


  • 教學現場聽過什麼樣的建議?哪種媒介比較推薦?不同種的媒介如何權衡?
  • 不同媒介可以發揮出不同特點。
    • 只放圖片時,增加一些文字敘述可以更加深成果的展現,說明核心觀點、想法及怎麼思考。
    • 客觀報告依然可以加入主觀的反思,呈現想法及獨特性。

6. 資料品質:透過引導學生查詢原文資料來加強資料品質。


7. 脈絡:


  • 課程設計的想法和目的,學生產生的作品如何對應到老師的課程設計?要怎麼做才能讓人一看作品就知道想要表達什麼?
  • 教師在說明的過程中,重點式提醒學生方向(如:教學目標、期望學生學到的能力),內容讓學生去發揮,展現獨特性。

8. 模板:雖然同學可以掌握主題但會流於形式化。


  • 要如何在提供框架的同時又讓同學可以創意發揮?
  • 學校可以提供模板(如: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綱要)讓學生作為參考,同時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
  • 而老師只需要在差異化的部分建議學生,提供學生建議及幫助。
  • 教師社群共同設計規劃。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 學生有考試、要做學習歷程,時間壓力大。
  1. 把學習歷程的準備融入課程,讓同學在課堂上完成大部分的作品,之後再整合包裝成學習歷程檔案。
  1. 不懂大學教授的評量標準,會不會太主觀?
  1. 大學系所皆有評量尺規,在審查上也做了改進,內部也取得共識。大學教授知道學生在準備上的情況,也更能幫助彼此。大學端正進行尺規設定的轉化,從資料性轉換為能力指標的修訂,這是對應 108 課綱大學端的因應。
  1. 城鄉、家庭背景的差異必然存在,怎麼在制度中去達成更適當的方式。
  1. 因應城鄉、家庭背景而產生的個人經驗可以寫在學習歷程檔案中(獨特性),如此可以盡量縮減文化資本造成的差異。
  1. 目前學生可能會多元探索各種領域,但很難定向或是興趣轉向,這樣在學習歷程上可能很難有一個鑽研的領域,會導致審查不討喜嗎?
  1. 目前的政策建議是不會審查學科知識,因此並無限制作品的科目;作品的呈現出來的素養能力才是重點。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作品類型:學習單課程活動成果專題式探究成果綜整性學習紀錄

過程

反思心得避免單純情感性的描述,多一點科學性的思考


完整性

「系統性呈現資訊,讓人可以快速抓到重點」

。可以先有一個一頁摘要(探討的問題、方法、做到什麼、解決什麼)

。看很多報告的時候會想要「抓到特色」,所以如果用圖樣來凸顯興趣和能力的話,很快就會注意到學生的作品

。用圖表或條列式的項目呈現報告的流程,讓人快速理解整份報告的完整性

綜整性學習紀錄 避免只有羅列所有成果

  • 要可以看出對應科目的邏輯思考、為什麼對這個系有興趣
  • 一開始有基礎的知識,經過這個學習多了什麼東西,這個脈絡要整理清楚是很重要呈現出來的資訊

專題式探究成果 不只呈現研究資料可以加入目錄,統整研究脈絡(動機、脈絡、方法、總結、等等)

  • 適合用動機開頭
  • 在上傳的作品中添加自己對報告的想法和反思

課程活動成果(同學作品;簡報力)一開始可以用條列式表達重點

學習單

  • 學習單比較像是學習史(學習時程的演進),能在製作作品最後階段用摘要的方式來統整這個過程,當作反思放在最前面
  • 「以終為始」的呈現方式:把課程可能看到的成果先放在最前面,再去描述整個學習史

反思心得也可以有系統的統整

  • 運用一些想法的模板

圖片成果應增加說明,可看出閱讀的脈絡

  • 像是比較重要的圖放大、自己主動去決定要呈現出什麼內容

外部連結的呈現相對不利(教授可能不一定會點進去看)

  • 把ppt內容檔案放在作品的後面,然後再補充口頭說明可以從連結點進去
  • 可以用QA方式自己設計問題,來回答自己的問題,呈現學到的東西

獨特性

「看出個人想法、思考邏輯」很重要

針對特定主題的探討在最一開始點出「問題意識」

  • 主動學習的過程
  • 要呈現出出個人的想法

。網路資料整理後,可以再加註自己的意見

  • 看到網路上的內容、自己吸收、再整理呈現出來 > 很快就展現學習過程

。除了向老師求助,是否自己有善用其他學習資源/工具,更可以呈現熱忱

學習單就算是老師給的題目,也可自己去想有興趣的地方

個人想法重要,然而論述過程仍然要有資料依據引用、科學查證的能力


素養能力

解決問題的能力:遇到困難、解決困難的歷程呈現

。團隊合作能力:團體報告附上分工表,格式簡潔扼要就很好(任務內容、負責人)

數據整理、圖表呈現能力:直接附上圖表(簡報)整理檔案,加上說明


格式排版

錯誤的地方可以用別的顏色訂正

。紅字標注段落重點還不錯

。作品呈現整理應注意格式與美觀,例如:太多立可帶痕跡、排版混亂都不太好(橫向直向、圖片模糊> 對報告的用心程度)

。學習單不應該有制式的回答結構限制(限制字數)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檔案中有使用外部連結作為附件,連結附帶的內容可能在上傳或認證之後再更改,如何確定真實性、可信度、公平性?



  • 外部連結會不會點開來看是看老師決定
  • 公平性跟真實性可能會要由國教署來把關。
  • 有作品數的限制,但透過外部連結就可以挾帶更多檔案,要再考量整體的公平性
  • 影片上傳到youtube的話要標明是「名稱+網址」,就不會發生同個網址不同檔案的問題
  • 跨科系繳交學習歷程檔案的話,要怎麼去呈現這個檔案?
  • 最後上傳的作品是自己最有把握的三件
  • 這三件若能看出創意、熱忱、想法、學習效果等,儘管是不是直接跟學習相對應的科目,也可以有額外的加分效果
  • 呈現出最有興趣、最有熱誠的作品。
  • 報告幾頁比較適當?
  • 多寡不是重點,重點是呈現的內容(重質不重量)
  • 如何讓有興趣的學生做好自己想要的作品?
    • 比較積極的老師會有公版、格式,所以學生就比較容易跟著一起做
  • 學生若六件作品都要做好負擔很重,要讓學生能夠選擇自己想要呈現的作品,更能在大學端審查的時候呈現自己學習的興趣。
  • 高一學生很難一開始就定向,學生和家長會擔心沒有相對應作品能夠上傳,就會先選擇什麼都做,最終造成學生壓力大
    • 學生通常可能還是會六樣都傳
    • 有些老師用額外作業的方式來指導學生做學習歷程檔案,可能會有點變成變相的強迫,學生的負擔就會變得比較大。

  • 教育部有規定不能強迫學生一定要上傳
  • 重視的是學生的思考邏輯、整理資料的能力,不管哪一科都能夠看得出來。
  • 重要的是學習過程和動機
  • 可以將中小學的科展作品來作為現在課程成果作品的延伸?
  • 可能可以在高中自主學習的作品做,但要有高中的程度。
  • 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內容會有差異,要看高中老師是否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