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台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822 台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8

0822台北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問題

解方

高中端_教師協助學生製作學習歷程相關問題/一般性


--素材如何挑選?



--(疫情因應)疫情期間課程難以進行,課程執行困難將與課程設計無法對應,



--建議可以多增辦研習,讓老師知道如何引導學生製作

-希望教育部給予高中端明確指引,可以給大框架,讓學生自行挑選有興趣,自行與老師對話,進一步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希望大學可以看到學生的自我覺察、成長過程


-(疫情因應)

1.教育部應給予相關配套指引

2.若來不及給學生修改意見,還是可以督促學生將作品留到之後的學期繼續引導、完成

-舉例:自然探究課完成一個模組後就給定期的建議

高中端_教師協助學生製作學習歷程相關問題/呈現 

2.部定課程/探究與實作的課程如何設計、成果呈現差異

--考科課程如果只上傳學習筆記是不是好的呈現?

-設計WSQ學習單(觀察、紀錄、省思),給予學生自行探索的引導,但內容由學生發想、探索

--->學習筆記還是可以呈現學生素養能力,需透過轉化、結合圖表,學生用自己的話統整

→具體做法

  • 參考康乃爾、學霸筆記法
  • 將學習思路、自行蒐集資料整理呈現其中、條列式、圖表化統整學習成果與反思
  • 挑選有興趣的主題,以主題性、疊加式方式筆記,透過CANVA電子化

學生端1.學生準備學習歷程負擔大,且切缺乏學習動機,不知如何呈現何種作品,亦不清楚作品應具備何種素養能力,缺乏引導

  1. 不要強制學生上傳學習歷程,學生可以選有興趣的再上傳
  2. 從培養學生好奇心著手,加開相關探索課程
  3. 幫學生準備很多學習素材,讓學生自行準備、挑選,最後協助學生綜整各種素材
  4. 老師提供一個大範圍的議題,由學生從中發掘有興趣的問題,老師提供所應具備專業能力的指引-->問題導向學習法(PBL)

 

第2桌(老師)

問題

解方

  1. 大學端【審查標準】
  • 很怕教授會用學校去評價學生的作品,不知道教授們到底會不會認真看
  • 不知道大學端的審查標準在哪
  1. 大學端【審查標準】
  • 是不是能提供一個明確的評分標準(如大考公布的非選評分標準)、最低目標
  • 是否能提供模範作品
  1. 高中端學生端【認證/老師介入程度】
  • 學生做出來的作品品質較差,但又不能過度干預只能給他認證,不知道怎麼指導會更好。
  • 如果老師教的學生很多,在認證前批閱作品要花上很多的時間,時間不太夠。
  1. 高中端學生端【認證/老師介入程度】
    • 可以跟學生溝通,但如果學生不願意修改還是給予認證
    • 希望教育部放寬原則,允許老師一定程度給予指導,允許給予比較沒有想法的學生模板、建議、範本,不過也提醒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
    • 若對學生的作品不滿意,老師認證可以提供評語
  1. 學生端【作品】
  • 分組作品中各個學生的投入程度如何呈現?
  • 如果在學科的教學內有跨學科的內容是合適的嗎?還是大學教授會比較傾向看到國文本科的東西(單一學科素養能力)?
  • 大學端【審查標準】)大學端如何評估作品真實性?作品要有老師批改的痕跡還是應該乾淨完整?
  • 探究與實作應該要如何呈現?
  1. 學生端【作品】
  • 利用分工表與自評互評表,呈現小組成員努力程度
  • 肯定跨學科的作品,但是可以透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寫出一定比例的本科專業內容
  • 針對真實性的問題,由於時間限制且此為下午討論的重點,所以尚無討論
  • 公民科老師分享探究與實作呈現方式:公民倡議影片、網頁
  1. 系統端【檔案容量限制】
    • 地理科需要大量圖檔,最後檔案容量會超過上限。
    • 外部連結
      1. 用外部連結的方式呈現到底是不是被允許的?
      2. 學生資訊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使用外部連結
    • 非紙本作品:學生製作的「網站」如何繳交、呈現?
  1. 系統端【檔案容量限制】
    • 建議提升系統檔案容量限制
    • 建議大學端明確指引是否允許使用外部連結
  1. 其他【特定作品:學習單】
    • 如果大家都針對同一堂課做同一份學習單,會不會被判定抄襲?如果設計太多反思內容會不會又脫離課堂本身
  1. 其他【特定作品:學習單】
    • 可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發散內容,但要設定邊界

 

第3桌(家長)

問題

解方

高中端大學端

多元學習表現的認證,不清楚大學端的態度如何?準備競賽對學生壓力較大

  • 大學端對於審查的項目跟過程要有更具體的說明

高中端

學生高一剛入學無法快速進入狀況

  • 剛開始文書處理能力來不及訓練
  • 訓練文書處理能力高中端
    • 文書處理能力有明確的課堂指引,而不是讓學生完全自行摸索(ex. 教怎麼ppt怎麼製作)
    • 或從國中端就開始訓練文書處理能力

  • 老師可以做的協助高中端
  • 老師在學期初就有明確的指引
  • 老師可以設置階段性的目標

系統端

上傳系統規範和期限朝令夕改、系統不穩定

  • 期末考、期末報告、檔案上傳同時強碰在一起

高中端

  • 如果家裡設備有狀況(或在截止時間點之前會遇到上傳問題),可以請學生直接到學校由校方協助處理

系統端

  • 期限應該要儘早確定避免一再延後

學生端

學生本身不積極、也不願意和家長做溝通,家長可以如和協助?

  • 擔心學生課外東西較隨性,無法整合成跟未來興趣與申請科系相關的作品



學生可能會抗拒家長的導引或協助 家長端

  • 過濾學校家長群組分享的資料後,再傳line給自己小孩
  • 不傾向督促,而是放資料給他、告訴他重點,讓小孩自己去看

家長額外去尋找資源 家長端

  • 成立討論108課綱的大群組,會有家長無私分享
  • 尋找免費網路資源提供給小孩

大學端

家長、學生和高中老師都不清楚大學端的要求、審查方式和過程?



  • 大學端應該對審查過程有更多說明、數據化
  • 學生端準備時要更濃縮、更有方向(ex.把個人申請資料15頁濃縮成2頁,在面試時直接呈現給教授)
  • 高中端老師能夠先去跟大學教授討論與研究
  • 教育部要求大學端審查要確實,提出具體的大學端可能提出的問題,明定出客觀的依據,來讓學生準備

(尚未討論完整)

高中端

高中端老師的指導不足


高中端

認為老師準備的專題會導致學生作品都相似,沒有獨特性和多元性(ex. 數學科目)

學生端學生其實可以上傳自己的筆記等,表現自己的素養能力(學習的專一、自主學習等),對大學教授來說也會是看重的項目

 

第4桌(學生)

問題

解方

多元表現需要比較多探索活動,上傳時間與活動時間衝突,導致準備時間不足

  1. 時間限制彈性延後一周,對整體資料上傳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2. 或建議多元表現上傳可以一直開放,多元表現的探索是一系列、持續的過程

沒有學習歷程檔案相關消息來源

  1. 教育部可以成立洽詢單位,成立相關窗口
  2. 教育部統整學習歷程檔案相關規定,讓學生可以查詢
  3. 輔導室整理學生作品以供參閱

針對特殊情況(人社班、高職轉一般大學),在上傳上會遇到一些問題

希望針對特殊情況,做特定條配。現有的問題多屬於科目界線相關(人社科有特定科目沒有相對上傳項目、高職生沒有一般科目可以呈現),建議可以將科目界線刪除,讓學生可以上傳科目統合作品→誰來認證

多元表現與課程學習成果的界線

  1. 若是老師在課堂上提及的資源與課程的延伸皆可以成為一種課程學習成果
  2. 課程學習成果必須要在課堂上產出一定的份量
  3. 可以與老師商議怎樣才可以算到課程學習成果

教師給予學生回饋評論標準不一

教育部給高中老師相關回饋、建議

有些科目不易準備課程學習成果,老師提供較少建議

  1. 可以自行連接科目產出作品,以下以學生經驗為例:
    1. 國文
      1. 參加比賽及展覽
      2. 課本上的題材延伸
    2. 英文
      1. 使用英文書寫報告
      2. 參加英文相關活動、比賽
    3. 數學
      1. 自行探索製圖軟體
      2. 製作生活化報告(結合數獨等遊戲)
      3. 公式推導過程
  2. 網路上有許免費營隊以及資源可供學生探索
  3. 私下找相對應科目的老師討論

自然探究成果應該以探究為主,老師規定太多

老師可以在導論時作介紹,做一些引導,後面讓學生自行探索,否則將失去自然探究本身的意義

沒有確定志向,不知道學習歷程如何準備

  1. 做文理組通用的作品(例如地理報告,除了分析政治糾紛,也可同時討論醫療衛生問題,兼容並蓄)
  2. 大學舉辦試探課程,讓學生深度了解大學端課堂教學
  3. 各系所可以請學長姐分享,說明科系價值、經驗分享
 
  1. 已經有特定志向,非針對性的科目應如何運用
  2. 家庭資源差異,導致電子檔的呈現有些不足
    1. 設備不足,電子檔的呈現有差異
    2. 家庭資本導致自我探索不同,在多元表現上會有差異

(未解決問題)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本組分享類型:專題式探究成果、學習單、綜整式學習紀錄、課程活動成果
  • 共通要點及其具體作法

過程/成果:

-先放歷程,再放成果(附錄)。重點擺在正文

-具體呈現學習資料前後差異,加入自己的觀點、編排(例:問卷設計調整了哪些問題、小組討論過程與修改過程)

-具體說明如何與生活經驗的結合(例:鐘擺原理與生活的關聯)

-鼓勵學生放入成長的過程:遇到的困難、老師如何引導、學生如何解決問題的成長過程

-可以跟特定系所的特性做連結

-作品首頁簡單交代作品脈絡:課名、課程目標、內容;文本具體的內容如何觸發學生的想法延伸


格式排版

搭配心智圖、條列式、圖文綜整

可能的困難

解方

過程/成果

百字心得內的內容? 

  1. 百字心得可放入課程學習心得反思、報告目的 (思考:這份作品最想要讓大學端看到什麼重點內容?)
  2. 如何審視作品呈現的效果:給無參與該堂課的同學觀看,傾聽其意見

格式排版

如果重點用很多顏色會不會造成閱讀困難?

版面不是重點,重點還是在內容,把最想呈現的內容放在正文 

國文科的呈現方式比較不是問題式,而是省思類?

1.雖然不是實作類,但此類作品可以特別突顯文字表達力,但也可以看得出實作能力 

2.如作品所由課堂與申請科系是相對應,可以強調印象深刻的課程內容進而做未來發展方向的連結、衍生。

獨特性:


小組分組報告如何展現獨特性?


 --同學互相COVER,難以真實反映合作實況

  1. 加上分工表(個別工作具體內容)、個人學習省思(學習到什麼)、自評互評表呈現該作品之真實性
  2. 反思心得部分就可以多加凸顯作品製作過程中的困難與解方;與其他同學的合作狀況
  3. 除了單純呈現分工狀況,主要重點在呈現成長的軌跡及學習歷程
  4. 事前討論出具有共識的架構、方向(此部分是團隊合作的成果),並採共編方式,每個段落由專人負責,教師可以檢視不同段落的表現,且用認證確認
  5. 教師把關方式:要求學生紀錄專責段落的製作過程所使用之素材,由老師檢視方式與成果之間的對應程度

不同課程類型、不同的作品類型如何考慮到學生負擔、能力做調整?

 

  1. 學生可以從整學期選擇有興趣的主題作呈現即可(如:探究某一個主題)
  2. 學習單 呈現一開始的原貌、到最後的修正版本(展現學習脈絡),不能只單純拍照
  3. 學習筆記 
  • 不能只是呈現上課的抄錄筆記,可以放上學生自己的延伸內容、資料蒐集
  • 可以放日記、學習思考的紀錄、舉一反三的思考、跨領域,結合時事,更可以凸顯素養、過程

ex:國文科讀了文本之後,結合生命事件書寫

  • 具體說明學習進步與成長過程(例如:學英文本來不會到會、公民科從本來沒興趣到有興趣的過程)(100字心得也可以補充說明)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1. 素養能力
  • 相較呈現抽象心情感受,更希望可以看見同學的延伸學習,提出個人分析與見解,或是指出個人收穫
    • 舉例而言:若為與閱讀新詩的作品,希望可以分析該位作家其他作品或是風格相似的作品,而非僅抒發自己的感受
  • 若能與其他學習的科目或是欲申請的校系進行連結,會更好
    • 舉例而言:「手機架」很有趣,但建議思考如何以未來欲申請的校系結合
  1. 格式排版
  • 不建議使用連結,因此建議以word檔取代簡報檔,較有足夠篇幅呈現完整、具脈絡性的內容

  1. 過程脈絡
  • 建議更詳細呈現學習過程
    • 舉例而言:除了手機製作過程外,還學到什麼能力
  1. 學習單/課程活動成果(課堂筆記)
  • 學習單以及課堂筆記可能會變成呈現出「老師努力的成果」,希望能呈現課程之外的額外思考(反思心得
    • 舉例而言:除了地理筆記以外,希望可以把台灣缺水、供五停二的現象與地理知識結合,且除了提出「供五停二」為急需解決的問題,亦可以嘗試上網搜尋資料,了解如何解決問題
  1. 若撰寫紀實作品,建議撰寫正反方意見;另若撰寫評論性作品,則需注意寫作時需要經驗證據支持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 若孩子的程度不適合延伸學習,該如何教導同學製作作品?
    1. 一年級做出來可能未盡完美的作品該怎麼處理
    2. 應該要挑選三個最好的作品還是應該各個年級各挑一個,展現成長軌跡?
  1. 建議高中老師可以再引導同學呈現更多更具體的內容,指示還是要取決於學生的個人意願
    1. 學生最後交出去的作品是可以挑選的,若能呈現出三年學習的進步軌跡,也是個好的歷程呈現
    2. 很難說哪一種比較好,怎麼樣挑就是呈現學生的能力或是對自己作品的看法;可以參考大學提供的準備指引進行挑選
  1. 學生在高一、高二就需要準備歷程檔案,未必已經知道將來欲申請什麼科系,應該如何與未來欲申請的科系結合?
  1. 建議可以寫出一些大學共通會想要看到的能力(例如:觀察、思考、問問題、找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1. 若有明確方向能夠結合未來想要念的科系很好,但若沒有明確的目標也不要緊,可以先設定大的目標方向(如:社會/自然)就好
  1. 如果老師希望透過同學在作品中呈現同學的特定素養能力,但學生無法達成怎麼辦?/教授對於該領域不熟悉無法看出老師欲讓學生呈現的特定素養能力怎麼辦?
  1. 建議透過文字敘述作品呈現出的特定素養能力
  1. 現行系統有檔案容量限制的問題,很難不透過外部連結呈現完整內容,且有許多課程(例如電子科的課程)都可能應用在多元的呈現方式(例如影片),很容易有檔案容量限制的問題
  1. 建議在放寬容量後,開放作品補件
    1. 若在作品中插入連結,教授會不會看取決於前面的敘述如何呈現、吸引人與否
  1. 社會科學好像比較難呈現出學習過程或脈絡,不像是理科有具體實驗步驟;或是如果是有既定的步驟,呈現出教科書已經記載的步驟似乎也無法吸引人?
  1. 社會科學的學習歷程會呈現在最終的成果上,可以放心
    1. 比起實驗步驟,老師會更想知道「學到什麼」,所以最後的反思會是更重要的
  1. 若將課堂筆記加上自己的註解會是個好的做法、看起來不僅是「(高中)老師的努力」嗎?
  1. 會,如果同學可以註解或是筆記說明、參照什麼文獻或要素,且展現自己探索或是問題分析的能力會更好
    1. 但是課程筆記仰賴教授對該專業知識的了解,建議仍須呈現成果反思
  1. 聽完這些建議或是政策可能會隨審議成果調整,希望可以修改檔案,但不知道後的檔案應該上傳到哪裡?(因為之後沒有對應的課程)
  1. 建議開放作品修正後重新繳交上傳

 

第3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共通原則


學生的特質如何呈現?

  • 學生心得反思
  • 強調素養能力(不只是特定學科知識,可以是跨學科的)
    • 素養能力的具體:不只是說「具備什麼能力」,而是用過程去表現(Ex: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什麼)

格式排版

  • 把心得反思放到最前面,強調學科知識的成長過程素養能力心得反思

強調成長過程(不用一開始就是最好的,要有整體面的呈現)

  • 大學端也會期待看到學生不同的成長曲線
  • Ex. 學生非常喜歡賞鳥,整個過程的「精神」和他未來的科系有關

綜整性學習紀錄

  • 格式排版最前面可以加上新的總結,強調學科知識的成長過程素養能力心得反思
  • 如何強調素養能力

專題式探究(團體報告)

  • 特質強調學生個人角色和負責項目
  • 心得反思過程:學生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什麼,不只是呈現出結果

專題式探究(實驗)

  • 素養能力學科之間的橫向連結,完整性也會上升,以實驗為主體而非是以學科
  • 原因和實驗設計的改進(心得反思
  • 真實性用字精確、具體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素養能力比較難以落實,做研究有方法論,但高中沒有相對應的課程,學生也不一定有動機和足夠的時間、能力去做,老師在學生作品品質的把關上遇到很多困難

1.以數學系為例

  • 學習歷程並不是要看學生已經會做的事
  • 想知道學生是否真的有想要往這個方向來嘗試

  • 不會擔心學習歷程做不好,重點在於學生的熱忱在不在這個科系,大學端期待的是:學生的熱誠、嘗試的過程

  • 自主學習報告不一定跟主科相關,但強調素養能力,要去說明這些素養能力怎麼跟申請科系有相關聯(Ex:團隊合作、抗壓性)大學端沒有期待一定要是和該學系同樣領域的報告,最多就是讓大學端可以知道學生的熱忱。

2.課程學習成果與自主學習比較, 擔心課程學習成果比較難以呈現學生的獨特性



  • 除非是很明確課程學習的內容(Ex.英文科學習單),不然兩者的分野並不大
  • 不論哪種報告,若學生可以寫出心得反思的話,真的能夠看到學生的特質
  • 兩種表現重點不同:課程學習成果是執行任務(達到老師的要求)的能力(因為課程是基礎的東西);自主學習從零開始,可以看到學生自己的興趣和特質、創造力

3.教授怎麼判斷學生的作品有無其他老師、家長的介入?

老師們的經驗能夠判斷是否有其他家長或研究單位的介入

  • Ex.問學生的過程(花多少時間、哪些Figure是自己做出來的)
  • 口試可以確實知道同學的學習過程、投入的時間、如何反應他所學到的知識
  • 幫學生幫太多有時是在害他(科系與興趣不符、尚未準備好學習新的知識、入學前有錯誤的印象,而非學生自己想清楚,未來遇到的困難較難由大學端來把關)

4.探究與實作的呈現方法,直接「呈現學生的科學筆記本」和呈現最後的「報告成果」,大學端會比較偏好何者?

  • 老師需要看的報告數量多,重點在於如何要抓到審查老師的注意力
  • 需要呈現成學習成果,能反映出學生反思的過程,越容易看到學生自己的特質(EX. 今天報告同學從國中的興趣連結到之後的作品),作品有故事性的串接、跟申請的科系把故事說好、有反思

 

第4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作品呈現類型:課程活動成果專題式探究成果綜整性學習紀錄

  1. 課程活動成果(生物科)  附上繪畫結果附上,呈現繪畫技巧過程;生物相關內容可以與疾病議題結合;加入人文關懷、敘事醫學
  2. 專題式探究成果 在成長歷程的比較,增加學生的閱讀理解筆記,證明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上的成長
  3. 綜整性學習紀錄 類似碩博士論文寫法,放入摘要、課堂目標、動機與學科知識等

完整性:含有作品過程、學科知識、素養能力

  • 作品與課程的連結,注重學科知識與生活上的連結
  • 作品脈絡應標示清楚,強調重點,文字細節應少一點
  • 類似碩博士論文寫法,放入摘要、課堂目標、動機與學科知識等
  • 以流程圖的方式記錄學習、製作作品過程

獨特性 :強調個人內化的能力

  • 呈現個人思維與邏輯,思考如何呈現自己的獨特性,自己內化了什麼樣的能力,未來可以在生活如何運用
  • 強調透過什麼過程讓自己學到素養能力,而不是凸顯自己的弱點
  • 列出自己運用到的能力,並且用不同顏色標示出來

真實性

  • 強調學習歷程的反思,遇到什麼困難、如何解決
  • 呈現能力的成長,期望看到評量的依據, 可以補充相關資料
  • 真實呈現自己,要注意呈現什麼內容會加分,最重要的部分放在學習歷程,額外連結及補充也必須用心準備

摘要:可在作品一開始標示重點(學習到了什麼、有什麼特點、用了哪些方式)


三年的歷程在學習歷程檔案要如何展現

  • 學生經驗分享
    • 具連貫性的課程:呈現成長過程的比較,在後續的作品附上以前的心得反思做對比
    • 無連貫性的課程:透過不同檔案的比較,呈現素養能力的成長過程,重視思考過程與特質
  • 老師未來課程設計
    • 高一:基本能力培養(資訊、溝通、合作)
    • 高二:以實際行動為主,提供跨班、跨區平台分享(提供行動方案)
    • 高三:展現成果(扣緊未來目標)

可能的困難

建議做法

綜整式的作品比較龐大,擔心學生負擔重?

以鼓勵的方式,讓學生針對自己未來的興趣領域準備作品

老師介入學習歷程檔案的程度,責任劃分?

老師指導以引導為主,提點學生的思維脈絡,尊重學生自主性,真實、完整呈現學生能力

教學資源的城鄉差距是否會影響到日後作品的呈現?

  1. 呈現個人思維與邏輯,以展現獨特性
  2. 大學端審查以學生個人為單位,希望看到學生內化能力、成長過程,教學資源的差異性不是重點

學生在未確定志向時,應如何準備課程學習成果?

呈現學生特性,發展特定學科的學習成果,證明自己適合特定系所

階段一 : 未確定志向以素養為主的呈現

階段二:與未來學系目標連結,檢視目標與學檔的一致性

階段三 : 與未來人生志向、理想成就結合

針對還沒有定性的高三生,在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有沒有其他建議方法?

  1. 先建立方向性,再準備學習歷程檔案
  2. 作品反映個人特質,藉由學生挑選作品可以審閱作品與該校系的連貫性,看學生說故事的能力

作品應挑選出一個較差的作品呈現成長差異,還是都以最優秀的作品為主?

都是一種個人選擇,皆可以成為作品呈現方式。前提是預先告知挑選作品原因,展現所欲呈現核心脈絡,使教授一目瞭然

小論文在準備上較費時且費力,學生有必要花心力在製作小論文嗎?

小論文僅是一個展現方式,作品的品質孰優孰劣很重要,若要呈現在學習歷程檔案中,必須保證該作品的品質,在大學申請上達加分作用